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眾多企業涉足養老地産 投資商項莊舞劍意在圈地

2013-10-15 08:54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以養老之名圈地。

  劉道偉繪(人民視覺)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針對當前養老服務業發展面臨的“融資難”、“用地難”、“用人難”和“運營難”等問題,提出一系列扶持政策。這給本已躍躍欲試的眾多投資者注射了一針“強心劑”,甚至有人預言,養老産業很快就將“井噴”。而近些年來紅火起來的“養老地産”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養老地産發展的春天來了嗎?請看記者一線調查——

  誘人蛋糕群雄逐鹿

  ■我國老年人口已達2億,2010年老年人消費規模超1.4萬億

  “孫子小的時候,還可以幫忙帶帶,可等孫子長大了,咱能幹什麼?”家住西安的王麗君説,隨著自己年紀越來越大,“以後不要給孩子添麻煩”的心理也越來越強烈。在“421”結構家庭中,老年人會越來越多地走出居家養老模式,更多地依賴於社會機構養老,王麗君如是判斷。

  “敬老院誰去啊?沒人管了才去呢。”76歲的陜西師範大學教授陳錦屏卻是如此反應。不過,她也承認,現在不跟子女住在一起,她和老伴“有時會感覺生活寂寞”。而且,住宅樓沒有電梯,上上下下很不方便。

  “如果有這樣一個社區:環境安靜幽雅,建築設計、配套設施都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有一個專業團隊,能給老年人提供及時、必要、適當的醫療和生活服務,幫助我們結識一幫朋友。那該有多好啊!”陳錦屏憧憬道。

  陳錦屏的構想在一個名為“養老地産”的新概念中似乎能夠實現。何為養老地産?簡言之,就是從建築設計、園林規劃、裝飾標準,到健康管理、文體活動、餐飲服務和日常起居呵護,無不體現適老化設計,併為此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和精心打造專業管理團隊。

  “養老養生的好去處”,“退休後的適意居所”,“全新退休生活的桃源勝地”……翻閱報紙,連接網路,打開收音機,以及從馬路邊上遞過來的宣傳資料中,類似廣告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

  目前,我國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已達2億,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增加到2.21億,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16%。

  老齡社會的來臨,讓養老産業成為一塊誘人的大“蛋糕”。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體消費規模超過1.4萬億元。瞄準這塊蛋糕,眾多房企、保險公司紛紛涉足養老地産,養老地産進入“群雄逐鹿”的時代。

  養老床位供應不足、基礎設施薄弱、城鄉發展不平衡也使得養老地産更顯必要和誘人。西安市民政局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底,西安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20.68萬人,其中空巢老人佔到老年人家庭總數的57.2%。加之“421”家庭結構日益普遍,傳統的居家養老功能越來越脆弱。與此同時,西安市養老服務基礎設施依舊薄弱,目前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不足20張,城鄉之間養老服務發展並不均衡。

  業內人士表示,原有由政府興辦的敬老院、養老院普遍存在床位緊缺、供不應求的問題,且其服務對象主要定位於經濟水準較低、亟須福利救濟的“鰥寡孤獨”者。如何為更廣闊層面上的老齡人口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養老地産無疑是一種新的可資借鑒的模式。

  生機勃勃魚龍混雜

  ■概念模糊,標準缺失,部分投資商以養老之名行圈地之實

  近日,記者走進西安市未央區一個被冠以“西北首家養老地産”的在建樓盤。銷售人員介紹樓盤情況時,卻自始至終未提“養老”二字。直到記者忍不住開口詢問,銷售人員才介紹説,社區內確有一棟養老公寓作為規劃配套項目,但具體情況尚不得知。

  該項目開發商總裁助理夏永宏介紹説,項目將嘗試與養老旅遊相結合,在小區業主的基礎上,向社會開放,計劃通過租售、委託代管等方式將養老公寓“作為資産來運作”。

  在北京市順義區,有一個一期于2003年就全面入住,業內公認國內發展較早的“養老地産”項目。在宣傳手冊封面上,也赫然印有“全新退休生活的領跑者”幾個大字。可當記者詢問該社區是否是老年城時,工作人員卻回應道:“我們這裡是普通住宅社區,只是老年人比較多而已。”

  一面是“養老地産”的高調宣傳,一面是“普通社區”的低調回應。這一怪象的出現,恰恰是開發商們糾結心態的真實寫照:既希望在龐大的養老産業中分一杯羹,又害怕被人揪住小辮子,受到“名不符實”的輿論指責。

  “生機勃勃,魚龍混雜。”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這樣概括養老地産的發展現狀。

  業界人士陳俊也持有類似觀點。“眼下‘養老地産’的概念並不清晰。”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養老地産項目做得不溫不火,不死不活。“比如,北京昌平區某老年公寓,400多張床位,僅入住50來人,只能通過接待旅遊團來彌補虧空。那為什麼這一産業發展還如此迅速?在於許多人以做養老為由頭,意在圈地。”

  中國農科院副研究員盧布認為,養老地産發展的混亂與標準缺失也有關係。當前,我國養老産業發展的制度體系、産業標準和政策體系,準備都還不足。在我國,商業化養老時代尚未到來,一方面當前國民的收入結構不符合大面積商業化養老的需求,有錢人不會參與商業化養老過程,一般工薪階層尚無能力支撐商業化養老;另一方面養老項目投入大、回收週期長,讓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

  李紅兵指出,一般情況下,只有那些失能失智的老人,在一對一服務成本太高、難以為繼,但又要保證他們相對穩定的生活水準時,集中養老才顯出必要性。居家養老目前是、未來也依然會是絕大多數老人的選擇。

  此外,政府在養老地産發展中應當扮演怎樣的角色,同樣引人矚目。夏永宏告訴記者,他們的養老公寓項目,土地規劃已經通過政府有關部門批復,但“並沒有在拿地等方面享受更多的優惠政策”。

  今年4月,北京市國土資源管理局公佈了今年土地供應計劃,其中100公頃養老設施用地首次單獨列項。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養老設施用地的供應方式,一部分是政府投資的、社會福利性質的養老設施,將通過劃撥方式供應;一部分是非政府投資的,利用國有土地建養老設施的,將通過招拍挂等方式出讓。

  但據媒體報道,北京總共推出的7塊養老設施用地,目前僅出讓1塊,原因在於“土地指標有限及財政壓力,各區縣並不熱衷於推動養老設施用地”。

  也有業內人士分析,根本還在於養老地産的模糊性,許多投資商“項莊舞劍”,意在圈地,是“用肥油養瘦骨頭”。養老産業因為是微利産業,故很多養老地産投資者在拿到土地以後,只會將其中的一部分用來建養老設施,另一部分則投入其他用途。而投資者的心思到底在“油”上還是“骨頭”上,實際運作中很難判斷,故政府也不敢輕易給地。

  商業還是公益?養老地産在兩者中糾葛不清。

  先懂老人再做地産

  ■破局尚待時日,解決服務問題是根本出路

  9月5日,北京市民政局通報的一項調查顯示,13.5%的老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或差,希望得到“精神關懷”的老人佔27.9%,與選擇物質支援(29.7%)的老人比例相當,位居老人最希望得到關懷的前兩位。

  在一個個專業表述和數據的背後,人們似乎能看到一顆顆孤獨而又充滿期盼的心。

  “現在的養老地産多在地産上做文章,卻不在養老上做文章。這也是這些項目之所以慘澹經營的根由。”陳俊説,如果只是盯著老人的荷包,而不關注老人的需求,養老地産不可能成功。要想成功,就得先研究和讀懂老人。

  以北京某老年養生城為例,17萬平方米的建築,設施奢華,游泳池、棋牌室、健身房等應有盡有,但活動室裏空空蕩蕩,就是沒有老年人過來享受這些服務。

  “服務人員、管理人員都是從售樓部轉過來的。服務跟不上,再高檔、豪華的配套設施也無法滿足老人精神層面的需求。”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銀發’産業化,根本還是要解決服務的問題。”

  有的養老機構“一床難求”,有的養老機構床位卻大量空置。李紅兵説,對此現象很多人習慣用公辦和民辦來加以區分。實不儘然,根本還在於機構的服務跟不上。北京空置率高的養老機構其實是鄉鎮敬老院,不是它地處郊區、交通不發達,核心在服務能力和水準,這些敬老院基本無醫療支撐。這也從另一角度給養老地産投資者提了個醒。

  盧布則認為,養老産業涉及很廣,不一定首先經過房地産這個門檻。“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應從養老服務業創新中求出路。”

  今年8月底,按照降低門檻、規範運營的思路,西安市民政局和財政局聯合出臺了一系列辦法,試圖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養老領域。例如,對屬於新建類養老機構,在城六區範圍內的,每張床位將給予建設補助4000元,在城六區範圍外的補助3000元。對屬於購買、改擴建類養老機構,在城六區範圍內的,每張床位補助1500元,在城六區範圍外的補助1000元。同時,對養老機構等級評定設定三個檔次,對其接納自理老人、半失能老人和失能老人按人次分別給予不同程度資金獎勵……

  政策亟待細化,相關標準應儘快出臺,讓投資者的心裏更敞亮,讓消費者的判斷更有方向,這是陳俊的心聲。本報記者 楊 彥 姜 峰 魏 薇

  (賈宸琰參加采寫)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