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半年的醞釀和討論,重慶國資改革意見日前正式出爐。5月8日,重慶市國資委轉發了《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意見》,總計六大方面、22條的《意見》,為重慶國資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改革發展,描畫出一條清晰的路線圖———以市場化方式配置國資、重組國企,以深化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2/3左右國有企業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建立由市場決定的國資進退、補充機制,全面優化國資佈局;構建以資本為紐帶,按治理結構履行股東權利的監管新機制,實現由管資産向管資本轉變。
作為前十年地方國資陣營中發展活躍、獨具特色的一支力量,擁有1 .8萬億元總資産的重慶國資國企新一輪改革“變陣”,再次牽動著市場的神經。多種“混法”、“淡馬錫”式投資運營公司、公共基礎領域開放、分類監管……重慶國資國企改革探索的一系列“關鍵詞”,能否解開長期困擾國資國企轉型發展的難題,人們拭目以待。
2/3國企將實現“混合”發展
近十年來,通過以重組促改革、以時間換空間的負重前行,重慶國資總量從2003年的1700多億元,迅猛增長至1 .8萬億元。2013年,重慶市屬40戶國有重點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3709億元,經營利潤250億元。
“儘管取得了不小成績,但重慶國企的市場化程度還不高,活力還不足,治理結構、經營機制仍不完善,國資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亟待加強。”重慶市國資委主任廖慶軒坦承,新一輪改革有兩個基本導向,一是政策導向,落實三中全會改革決定;二是問題導向,破解重慶國資的發展瓶頸。
發展“混合”經濟,著力推動各類資本融合發展,成為重慶此次國資改革的首要目標。對此,廖慶軒表示,發展混合所有制,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引入其他投資主體,避免國有資本“一股獨大”,實現股權多元化,解決國企活力不足的問題,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繁榮。
根據《意見》,未來3到5年,重慶2/3左右的國有企業將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適宜上市的企業和資産力爭全部上市,80%以上的競爭類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實現證券化。具體操作上,將通過引入增量或轉讓減持促進股權多元化,推進國有企業集團整體上市,組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設立混合所有股權投資基金,引導資本進入可市場化運作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推進員工持股等多種方式來實現“混合”多元化發展。
實際上,早在今年初,重慶國資委就確定了2014年混合所有制改革重點:面向社會資本,推出一批“混合”項目;試點推動集團層面的股權多元化改革;推進川儀、重慶建工、重慶燃氣等企業力爭實現年內上市;引入一批股權投資基金等民間投資主體,參與國企改革上市、重組整合、對外並購。
近期,重慶國企更是“動作”頻頻,“混合”發展正快步從方案落實到具體行動中。今年4月,重慶旅發集團將70%股權以2.185億元掛牌增資擴股,如果此次增資擴股完成,原獨資股東重慶旅遊資産管理公司將放棄控股權。
優化佈局有序“進退”
重慶此次改革意見明確提出,“圍繞重慶民生公益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戰略性支柱産業發展,推動國有資本向行業領軍企業、産業龍頭企業集中”,“鼓勵國有資本重點介入高新技術産業、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關係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領域”。
在一些市場人士看來,重慶國資此番佈局調整,頗具針對性。經過十年以土地資源整合利用為“杠桿”撬動的迅猛發展,重慶1 .8萬億元國有資産主要集中在渝富和“八大投”這類投融資平臺公司,儘管在金融、基礎設施、工商産業三大領域形成了“四三三”格局,但不少國企還分佈在傳統行業和産能過剩領域。
廖慶軒表示,重慶將立足國有資本功能和整體效率最優化,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存量方面,向基礎、戰略領域集中,同時加快處置閒置、低效、無效及不良資産;增量方面,一般不再以獨資增量方式介入完全競爭領域和市場競爭較充分的領域。
近年來,以“戰略轉移”為主要特徵的佈局調整,在重慶國資領域正多次上演。去年底,重慶輕紡集團將下屬重啤集團資産管理公司100%股權掛牌出售,由此輕紡集團徹底退出啤酒業務。
今年1月,重慶水務將所持重慶國際信託有限公司全部23.86%的股權掛牌轉讓,4個月後,其控股股東重慶水務資産經營公司即與蘇伊士環境集團等簽署協議,擬共同組建中外合資企業經營大環境産業,涉及城市礦産、土壤修復、危廢醫廢處置等。
“這種調整方向,符合地方國有企業的功能和戰略定位。”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競爭力研究部部長許保利説,地方國有企業的基本任務,就是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好民生保障、經濟基礎和引領發展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為確保佈局調整過程中國有資本有序進退,重慶此次還提出建立國有資本按市場規則有序進退、合理流動的機制,規範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審批手續,優化資産評估、清産核資、財務審計、底價確定、交易管理等程式,防止國有資産流失,産權掛牌交易統一進入重慶聯合産權交易所。
“八大投”加速轉型
打造一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是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鮮明特徵。重慶提出,未來3到5年,將改組和組建3至5傢具有全國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它們的職能分別是“強化産業集聚和資源整合,推動國有企業重組整合,在若干支柱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打造優強企業”,“持有整體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部分國有股權,接受企業整體上市過程中剝離的輔業資産,孵化形成新企業,退出不具競爭優勢的行業”。
對此,重慶市長黃奇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搞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重慶不會另起爐灶,主要依託現有投融資平臺公司,比如渝富集團和重慶地産集團,通過債務清零、投資方向結構性調整,就可以變成巴菲特式、淡馬錫式投資公司,“只做股權投資、戰略投資者,什麼有前景就投哪兒,什麼産業運作規範就投哪兒”。
曾在前十年重慶國資改革發展中扮演“杠桿”和“引擎”角色的渝富集團及“八大投”,由此迎來新的轉型重任。今年3月18日,渝富集團分別與四川航空集團、兩江開發集團、江北嘴投資公司等企業及區縣敲定12項戰略合作協議,涉及現代文化和旅遊、航空運輸、光電産業、網際網路金融等多個新興領域,此舉被業界視為以“處置國企不良資産、收儲運營國企土地”為主業的渝富,向“以金融控股為主要特徵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在此次改革意見中,重慶表示,加大重點項目投資開放力度,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在鐵路、高速公路等領域推出一批有市場信號、有邊界條件的重點項目;加大公共服務類企業非主業資産的剝離重組力度,開放競爭性業務,引導各類資本進入可市場化運作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
“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領域,能否開放,取決於價格、資源配置方式是不是達到市場化水準。”重慶市長黃奇帆此前接受記者採訪表示,而政府就是要在時機成熟時,通過努力改善邊界條件,激活這個“市場信號”。
從“管資産”到“管資本”
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國企現代企業制度背景下,國資管理體制如何實現從“管資産”到“管資本”的轉變,成為新一輪改革的焦點和難點。
實現政企、政資分開,除國資監管機構外,黨政機關和群團組織原則上不再出資組建國有企業,不再直接管理國有企業;按國企功能實施分類監管;建立以公司章程為依憑,資本為紐帶,按治理結構履行股東權利的監管新機制;國有股權比例低於50%的企業不再簡單套用國有及國有資本控股企業的監管制度,實行更加市場化的監管機制……重慶提出的一系列國資監管新舉措,讓人眼前一亮。
尤其在分類監管方面,重慶將國企劃分為公共服務類、功能要素類、競爭類三大類,公共服務類企業以貫徹市委、市政府重大戰略,完成各類重大專項任務為主,重在追求社會效益,以營運效率、服務品質、運營安全等為主要考核指標;功能要素類企業以金融服務、要素交易、投融資為主要業務,既注重經濟效益,又注重風險防控,兼顧當前效益與長期效益,以市場化考核為主;競爭類企業嚴格遵循市場規律和企業運作規則,以經濟效益為導向,實行市場化考核。
廖慶軒表示,為實現“管資本”,一方面將深化國資委內設機構改革,簡政放權,把應該由企業管理的事項交給企業;另一方面優化監管方式方法,充分運用公司章程約束、任期契約等,著力加強戰略管理、發展目標、佈局結構、公司治理、考核分配、風險控制等方面的監管。
“通過整體上市等方式‘混合’發展後,國資委當然不宜再採取目前這種管理模式。”重慶市長黃奇帆説,國資監管部門應作為上市公司的股權持有者,以股東身份,在董事會中發揮作用,相關人員,要懂得在董事會裏代表國有股權發表意見,而不是直接管資産、管經營。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