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每天産生生活垃圾1.84萬噸 填埋場不堪重負
作為特大城市的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2200萬,每天産生生活垃圾1.84萬噸,如果用裝載量為2.5噸的卡車來運輸,這些卡車連成一串,能夠整整排滿三環路一圈。令人擔憂的是,生活垃圾的數量仍在不斷增長。
2009年以前,北京90%以上生活垃圾通過衛生填埋方式進行處理,每年要消耗掉500畝土地,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不僅如此,就垃圾處理能力而言,北京的垃圾填埋場也在超負荷運轉,不堪重負,還會加大填埋場污染控制的難度,難以有效利用資源。更讓人揪心的是,如果不採用其他更加高效的垃圾處理方式,按照每年8%的生活垃圾産量增長速度,幾年之後全市現有垃圾填埋場將全部填滿。
不斷優化處理能力破困局
2015年底日處理能力達到23100噸
為了破解“垃圾圍城”的困局,鞏固和擴大奧運成果,全面推進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戰略目標,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把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工作作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重要舉措。市人大代表在十三屆二次會議上和市政協委員在政協十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提出要加快垃圾焚燒廠的建設,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建設宜居城市。市政府相關部門充分吸收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意見,深入調研、學習借鑒國內外經驗,制定垃圾處理工作方案,推進垃圾焚燒廠的建設和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
2009年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向社會公開發佈了《關於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提出了按照“增能力、調結構、促減量”的要求,到2015年底實現:新增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18000噸,處理能力達到每天23100噸的工作目標。1個多月後,市政府下發《北京市2009年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摺子工程》,召開了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和迴圈利用工作大會,對北京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垃圾處理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北京第一座垃圾衛生填埋場——阿蘇衛垃圾衛生填埋場建於1994年。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處理原則,本市相繼建成了南宮生活垃圾堆肥廠、高安屯垃圾焚燒廠等一批生活垃圾綜合處理設施,有效減少了填埋用地。高安屯垃圾焚燒廠2009年投入運作,每天可處理生活垃圾1600噸,每年可發電2.2億度。2013年,日處理3000噸生活垃圾的魯家山焚燒發電廠投入運作。目前全市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37座,日處理能力達到2萬2千噸。其中,垃圾轉運站9座,焚燒廠4座,衛生填埋場16座,堆肥廠6座,餐廚垃圾處理廠2座。生活垃圾處理結構不斷優化,焚燒、生化等資源化處理能力達到了50%以上。2013年4月市政府印發了《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年實施方案》,按照“優先安排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規劃建設,優先採用垃圾焚燒、綜合處理和餐廚垃圾資源化技術,優先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優先保障生活垃圾治理投入”的原則,切實建立健全城鄉統籌、結構合理、技術先進、能力充足的垃圾處理體系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級統籌、屬地負責的生活垃圾管理體系。
垃圾管理精細化
垃圾資源率達到50%
為了能夠從源頭有效控制垃圾産生量,2010年,本市開始在600個小區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目前已經有3000多個小區實施了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為適應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先後對750余座密閉式清潔站進行了改造,建成了4600多個可回收垃圾站點。初步形成了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再生資源回收率逐年提高。廢舊電器、廢舊傢具等通過二手交易,增加了物品的利用週期,避免形成垃圾。廢舊紙張、金屬、橡膠等通過分類回收,這些可回收垃圾得到了利用,作為原料進入了再生産環節。同時,為了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全市還開展了週四垃圾減量日活動和垃圾文明一日遊活動,建立完善了生活垃圾綠袖標指導員隊伍。通過這些措施和活動,生活垃圾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了遏制。
2011年11月,本市通過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提出了生活垃圾管理要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方針,要按照城鄉統籌、科學規劃、綜合利用的原則,堅持政府主導、科學規劃、社會參與、全市統籌和屬地負責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處理的社會服務體系,把生活垃圾處理確定為關係民生的基礎性公益事業。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