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參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區,與眾多臺商臺農一起品茗聊天。(圖片由漳平臺商聯誼會會長李志鴻提供)
台灣網11月11日北京訊 (記者 陳文韜)“這是我們研發的無土介質,用它來栽培出的農作物高産質優!還有我們的創意盆栽,用的原料都是環保、無毒、無公害的......”在海峽兩岸農業合作(陜西楊淩)試驗區展區內,一位臺商正滔滔不絕地向人們介紹展區內的産品,參展觀眾們紛紛駐足觀瞧,場面甚是熱鬧。
上述的場面只是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區中的一隅。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自開幕以來,首次現身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區一直就是眾多展區中最熾手可熱的一個。分佈在全國14個省市的29家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簡稱臺創園)和9家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首次集體亮相,將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豐碩成果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一位農交會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説,從開幕第一天開始,幾乎每天都有大部分參展觀眾詢問“海峽兩岸的展區在哪”、“哪可以買到臺灣的農産品”等問題,該展區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也于開幕式當天下午現身展區,參觀海峽兩岸特色農産品,與眾多臺商臺農一起品茗聊天。
顯然,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區是本屆農交會的一大焦點。展區如此受歡迎,也必然有它的理由。
“習馬會”助推展區熱度
本屆農交會開幕當天,恰逢“習馬會”,兩岸領導人跨越66年的首次會面成為了人們最為關注的一件大事,而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區幾乎也成為了參展觀眾“必去”的一個地方。
來自福建漳平臺創園的臺商謝東慶對記者説道:“‘習馬會’是我們這些臺農臺商非常願意看到的!兩岸關係的進一步融洽會推動兩岸農業交流合作,讓越來越多的大陸的民眾認識了解到來自臺灣的優質農産品。”
展區規模空前龐大
本屆農交會雖然首次增設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區,但是展區規模卻著實空前龐大。觀眾們在數不勝數的展位之間穿梭,目光在琳瑯滿目的展品之間跳躍,仿佛身處於臺灣優質農産品的天堂。
據了解,今年臺灣展區55個標準展位,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區204個展位,總計展位259個,展區面積較去年擴大了近12倍;參展企業方面,臺創園和試驗區參展企業高達103家,其他涉臺企業也有108家,參展人員達802人;展品上涵蓋了茶葉、花卉、水果、深加工農産品等展品181類,除實物展品外,還首次引入園區和休閒農業等發展理念展示。
展區高優農産品受追捧
“臺灣農民弟兄到大陸發展農業都是秉承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從種植、生産、加工都是規範管理、標準化運作,並且在生産技術上有一定的突破,所以品質有保證。”在被問到為什麼展區內的農産品受歡迎時,漳平臺商聯誼會會長李志鴻把主要原因總結為産品品質“高優精緻”。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福建)試驗區展區的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講述道,有一位專門種植金線蓮的農民曾來到展區內,看到他們用高新技術培育出的金線蓮,讚不絕口,直言“我種了十幾年的金線蓮,從來沒有見過長得這麼好的!”
看到展區在這幾天如此受到歡迎,李志鴻用三個“越來越”來表達自己欣喜的情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區的設立,代表兩岸的農業交流與合作越來越緊密,發展越來越好,政府也越來越重視,是我們這些在大陸發展的臺商臺農的福音!”他還認為,臺灣的農業優勢是精耕細作,在經營理念、生産技術、加工設備上有較完善的一面;大陸的優勢是擁有豐富多樣的土地資源,以及廣大的市場。兩岸的農業優勢如果能夠更加有效地整合,一定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完)
[責任編輯: 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