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部委涉臺資訊  >  涉臺資訊  > 正文

兩岸國學書院項目“遊學講堂”第三講在新疆舉行

2016-07-26 20:2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7月25日伊寧訊 (記者 郜利敏)由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主辦的兩岸國學書院項目“遊學講堂”第三講于7月19日至25日在新疆舉行,來自兩岸共60余名學員參加。

  本次講堂邀請了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原系主任、文學院原院長王仲孚教授和詩人、散文隨筆作家沈葦作為主講人授課。

  王仲孚以“中國古代蠶絲文化與絲綢之路”為題,從時間、空間、文化三個維度闡述當今“一帶一路”戰略中新疆和臺灣發揮的重大作用。他提出,從時間和地理維度上,古代中國對外進行文化交流的通道分為三條,北方的“絲綢之路”、南方的“茶馬古道”以及“海上之道”。從文化傳承維度上, “一帶一路”保留了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以史為鑒,不斷推動“一帶一路”覆蓋區域的經濟、文化等交流,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

  他稱,新疆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臺灣是“海上之道”的必經之路,分別在經濟、文化等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均是中華文化發揚和傳播的重要見證者和推動者。他希望新疆和臺灣都能在“一帶一路”建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發揮更大重要的作用。

  在“一帶一路”重要節點霍爾果斯市,詩人、散文隨筆作家沈葦以“亞洲腹地:我們的精神地理”為題做講座。

  他認為應從三方面認識亞洲腹地新疆:地理層面,除了政治上與中原漢地的密切依存關係,新疆在文化上一直保持了“向西開放”的姿態,它是一塊巨大的海綿,吸納和融入各種文明;歷史層面,新疆在歷史上是東方和西方進入對方的“橋梁”和“跳板”,這種進入的結果是文化的接觸、碰撞與融合;精神層面,作為唯一的四大文明融會區,新疆面對多民族共存的現實和豐盛多元的“活文化”,平等與理解、尊重與包容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尊重地域傳統和文化多樣性,才能在亞洲腹地擁有真正文明的共榮。

  沈葦告訴記者,兩岸國學書院項目“遊學講堂”打通了書齋和曠野的壁壘,值得推廣和借鑒。在講堂中,兩岸同胞通過講座得到理論學習,零距離接觸體驗和感受講堂相關內容,加深理解,開闊眼界。他希望臺灣同胞經常到大陸走一走、看一看,加強兩岸交流與合作。

  來自臺灣陸配吉林人王傑表示,這是她第三次參加“遊學講堂”,通過遊學講堂項目,豐富了文化知識,開闊眼界。同時,開展深層次的體驗和交流活動也讓他們進一步理解講堂的內容。

  講學期間,學員們還參觀了那拉提草原、惠遠古城、伊犁河、喀讚其民族街、賽裏木湖、圖開沙漠等自然人文景觀,觀賞少數民族婚禮,維吾爾族建築,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完)

[責任編輯: 郜利敏]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