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3月18日北京消息 時下,臺灣“小確幸”很流行,臺北市長郝龍斌提出調薪,新北市長朱立倫立即出招“5天産檢假”,日前投入臺北市長選舉的作家馮光遠,打出的也是“小確幸、大是非”口號。臺灣“內政部”昨天(17日)決定明年全年假日將從109天增為115天的消息,讓臺灣人民感覺“很貼心”。
“小確幸”一詞源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所指的是“微小而確實的幸福”。相較島內濃郁的“小確幸”氛圍,在大陸求學、就業的臺灣年輕人則認為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打拼,提升自身價值,才是年輕人該有的態度。
在陸工作:年輕人應該追求“大確幸”
“我覺得年輕人不應該滿足於‘小確幸’,而應該面對挑戰,努力拼搏,追求‘大確幸’”。
日前,在一次針對臺生就職大陸交流座談會上,倍增文創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監莊政儒對在京求學的臺生們如是説。
80後的莊政儒2011年底來大陸發展,現在大陸從事微小型企業創業以及文創産業。他認為,雖然大陸市場競爭激烈,但經濟發展迅速,市場巨大,機會眾多,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創業樂土,只要付出努力,相信會有好的收穫。前段時間,他所帶領的文創團隊就承接完成了大陸某著名大型銀行信用卡的設計工作,“其單一發行量就超過了島內所有銀行總和”。
在臺生群裏小有名氣的吳璽名亦贊同説,大陸市場不確定性高,競爭力和創造力都很好,對於年輕人很有挑戰性。“我在百度工作時候所看到的數據,可能是我在臺灣一輩子都不可能看到的”,曾任百度産品運營經理的他如此感嘆。
接受競爭:年輕人應該多一些磨練
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人員往來日益密切,加之大陸對臺生一貫的優待政策以及不斷釋放出的利好措施,近年來,到大陸高校交換、求學的臺生數量成倍增長。
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截至2012年1月,到大陸就讀的臺灣學生累計已經達到3萬多人,2012年大陸各高校招收臺灣學生2000多人,且這一數據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在北京從事考學培訓的聯考中國副校長董先生説,2007年,每年到學校參加考學培訓的臺生只有幾個人,如今這一數字已經過百,增長十倍不止。
現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的臺生張築婷現在每年要參加大大小小幾十個時裝秀展,學習忙碌而充實。
“Dior、香奈兒、LV等很多大牌都會在北京辦秀展,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學習的機會”,學設計的張築婷認為,北京比臺北更具有國際氛圍,“每年參加大大小小幾十個秀展,雖然很辛苦,對於能力和視野提升卻非常有益,年輕人就應該有這樣的履歷和經歷”。
除了兩岸同文同種的先天優勢,大陸經濟發展在全球的影響力也是一大因素。2007年就到北京大學求學,現任北京奧美品牌顧問的吳宛蓁當年畢業後選擇留在北京工作,就是看重大陸經濟的迅猛發展所提供的廣闊成長空間,“公關公司的工作非常辛苦,常常需要加班到淩晨兩三點,同事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但個人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比起臺灣時下流行的‘小確幸’、‘慢生活’,我更喜歡這樣的忙碌和競爭”,吳宛蓁説。(台灣網 普燕)
[責任編輯: 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