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部委涉臺資訊  >  涉臺資訊  > 正文

國家旅遊局港澳臺旅遊事務司臺灣旅遊事務處獲得“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榮譽稱號

2013-12-20 14:54 來源:國家旅遊局網站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八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和“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表彰大會12月17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接見了受表彰人員和與會代表。國家旅遊局港澳臺旅遊事務司臺灣旅遊事務處被中組部、中宣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公務員局授予“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榮譽稱號。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參加了會見。(主要事跡附後)

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先進材料

國家旅遊局港澳臺旅遊事務司臺灣處

  近年來,國家旅遊局港澳臺旅遊事務司臺灣旅遊事務處(簡稱“臺灣處”)按照局黨組總體部署,認真貫徹中央對臺工作方針政策,緊緊圍繞實現“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兩大戰略目標,積極推動兩岸雙向旅遊交流與合作,努力發揮旅遊在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方面的特殊作用,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2011年6月被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授予“對臺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一、以增進兩岸同胞感情為己任,努力服務於推動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健康有序較快發展

  我們深刻認識到,通過做好旅遊對臺工作,擴大兩岸人員往來,深化兩岸民眾互信,不斷累積民意基礎,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意義重大。臺灣處按照中央對臺工作整體部署,積極思考,認真調研,週密規劃,有序推動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健康有序較快發展。一是努力服務於推動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開啟了兩岸人員雙嚮往來的新篇章,增進了兩岸同胞的了解與理解。為貫徹落實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與中國國民黨連戰榮譽主席共同達成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我局專門成立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簡稱“海旅會”),同臺方就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進行正式磋商,經艱苦談判,終於達成共識,成為海協會與海基會簽訂兩會復談後的第一個協議—《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議》。連戰讚譽:“這是中國人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歷史上寫下的重要一筆,這是兩岸簽署的19項協議中最早的一個,也是最成功的一個。兩岸幾十年隔閡後,終於通過旅遊觀光實現了交流正常化,兩岸民眾均從中受益”。經過努力,大陸31個省(區、市)已分三批次全面開放赴臺團隊旅遊,北京、上海等26城市試點開放赴臺個人遊,海西地區20個城市啟動赴金馬澎地區個人遊。特別是赴臺個人遊的試點啟動,獲得兩岸社會各界一致好評。二是推動兩岸旅遊部門互設辦事處,開創了兩岸設立具有官方背景常設機構的先河,交流制度化和機制化實現新突破。為順應兩岸大交流、大合作的需要,海旅會和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簡稱“臺旅會”),在臺北和北京成功互設旅遊辦事處,成為兩岸分隔六十一年後首次互設的具有官方背景的常設機構,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中國國民黨吳伯雄榮譽主席盛讚“海旅會”是兩岸交流的“開路先鋒”;海旅會與臺旅會互設辦事處,為促進兩岸旅遊健康有序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希望兩岸業界利用這個平臺,加強聯繫,把旅遊推廣、安全、服務等各項工作落實好。之後,海旅會與臺旅會建立定期工作磋商機制,共同創建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圓桌會議、海峽兩岸臺北旅展、海峽兩岸旅行業聯誼會等重要溝通交流平臺;促成臺灣旅遊業界連續多年組團參加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和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推動兩岸旅遊交流合作實現機制化發展。同時,臺灣處積極發揮溝通協調機制的作用,溝通協調國臺辦、公安部、民用航空局等相關業務部門,重點解決兩岸民眾反映的出入境管理、證件辦理、往來渠道等方面問題,簡化辦證流程,便利出入境手續,拓寬往來渠道;並通過磋商機制,積極協調推動臺方增加入臺證配額,簡化資料審核流程,加快證件辦理,為民眾創造切實便利。

  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背景下,兩岸雙向交流人數從2008年的470萬人次增至2012年的792萬人次,年均增幅14%。特別是推動赴臺旅遊人數從2008年36萬人次增至第五年的208萬人次,年均增幅55%。五年多來累計赴臺旅遊逾670萬人次,是開放赴臺旅遊前31年赴臺交流探親人數總和的四倍,旅遊已成為大陸居民赴臺的最主要途徑。通過旅遊,兩岸同胞實現了多渠道、大範圍、深層次交流,密切了彼此聯繫,促進了相互了解,增進了相互感情,拉近了兩岸人民心與心的距離。

  二、以滿足兩岸民眾旅遊需求為目標,努力服務於營造更加滿意的旅遊環境

  不斷滿足兩岸民眾旅遊需求,努力提升旅遊服務品質,積極應對和妥善處理各類新情況、新問題,為兩岸民眾交往創造良好的環境,一直是臺灣處的重點工作。為此,臺灣處在領導關心和相關部門支援下,創新理念、改進方法,努力做好相關工作。據臺旅會調查顯示,大陸民眾對赴臺旅遊滿意度逾九成,兩岸社會各界也給予較高評價。一是妥善處置旅遊突發事件。隨著雙向旅遊交往日益熱絡,兩岸發生多起旅遊安全突發事件,特別是2010年“10?21”蘇花公路事故,暴雨沖毀遊覽車造成26名大陸游客死亡,2011年“4?27”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故,造成98人受傷、6人死亡,引起了兩岸各界的高度關注。面對突發事件,臺灣處沉著冷靜、積極應對,迅速啟動應急預案,並24小時值班,及時派員入島趕赴現場協助處置。引導媒體客觀發佈訊息,安撫遇難遊客家屬,並積極協調醫療救治、保險理賠等善後工作。同時,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同大陸有關部門和臺灣有關方面加強溝通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了相關應急處置、保障善後的旅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並推動海旅會與臺旅會多次磋商,于2013年8月共同發佈《海峽兩岸旅遊安全突發事件合作處理共識》,建立健全了兩岸間的旅遊安全預警和突發事件處置、保障機制。經不懈努力,2013年“4·29”臺灣旅遊團在大陸遇車禍和“9·19”臺灣太魯閣景區落石致大陸游客死傷等事故均得到妥善處置,兩岸民眾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保護。二是努力提升赴臺旅遊品質。經與有關方面磋商研究,推動出臺了《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團隊組接團社合作合同要點》等法規,配合監管部門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削價競爭和欺詐遊客行為,保護遊客權益;修訂《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管理辦法》和《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出行手冊》,鞏固和深化赴臺旅遊品質化發展,方便群眾了解赴臺旅遊資訊;積極受理兩岸民眾和旅遊業界的意見、建議和投訴,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機制,積累了豐富經驗,為下階段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三、以加強隊伍建設為著力點,切實增強為兩岸遊客服務的責任意識和業務本領

  臺灣處堅持把旅遊對臺工作納入中央對臺工作大局來謀劃,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對臺工作方針政策,在大局中定位,在大局下推進,以強烈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來加強團隊建設和隊伍建設。在貫徹落實方針政策上做好“三合”:一是加強學習,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系統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不斷提高思想素質和政治理論水準,增強黨性意識;認真解讀、領會中央領導同志重要講話精神,調整工作方向,提高工作效率;大力加強業務和文化知識學習,深入了解臺灣社會、歷史、文化和風俗,把握臺灣政治生態,掌握對臺工作原則和技巧。二是把握原則,注重大局與細節相契合。充分發揮旅遊對臺工作的重要職能作用和獨特橋梁作用,積極推動兩岸雙向人員往來,深化兩岸旅遊及相關産業界交流與合作。三是積極協調,注重分工與合作相配合。對內,臺灣處專職負責旅遊對臺工作,在局內相關部門予以分工協調、全力支援的環境下,形成了領導把關、分工明確、配合得力的工作機制。對外,重視同國臺辦、公安部等相關業務部門的合作,溝通協調解決各種問題,探討政策理論可行性,全力推動赴臺旅遊工作向前發展。在團隊建設中注重“五講”:一講使命,團結一致,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紮實開展工作;二講奉獻,任勞任怨,加班加點,克服各種困難,以共産黨員的責任感為旅遊對臺工作做出無私貢獻;三講規範,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內部建設,杜絕違法違紀現象,認真履行各項工作職能;四講感情,經常交流思想、探討工作,構建穩定和諧的內部工作環境;五講廉潔,堅持全心全意為兩岸民眾服務,務實清廉為兩岸業界服務,腳踏實地為赴臺旅遊健康有序較快發展服務。

  作為對臺工作系統的一個細胞,臺灣處肩負著促進兩岸雙向旅遊交往,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祖國和平統一貢獻力量的重要責任和使命,我們將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服從服務於大局,紮實推進雙向旅遊交流與合作,為促進旅遊對臺工作邁上新臺階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 王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