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專訪台灣勝大莊總裁:藉藝術投資向世界宣揚中華藝術之美

2016年06月27日 08:00:00  來源:中新網
字號:    

專訪台灣勝大莊總裁:藉藝術投資向世界宣揚中華藝術之美

  圖為李志仁在勝大莊北京藝術品交易中心。 石龍洪 攝

  中新網北京6月26日電 題:專訪台灣勝大莊總裁李志仁:藉藝術投資向世界宣揚中華藝術之美

  中新網記者 石龍洪

  二十多年前為什麼畢加索、梵谷的作品動輒拍出幾千萬美元高價,而中國書畫名作至多只能賣出幾萬美元低價?

  在臺灣有很高聲譽的臺灣勝大莊文化企業集團總裁李志仁認為,造成上述中西方藝術品價格反差除了國家強弱外,主要在於“文化之戰”。一國傳世藝術品的身價意味著對其背後文明的認可度,在西方主導下,代表中華文明的中國書畫名作長期被“貶低”。

  一襲唐裝、談吐儒雅的李志仁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一路談及其過去數十年藝術投資和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心路歷程。

  李志仁祖籍福建,生於臺灣。上世紀80年代,他有“筆墨大王”的雅號,將産品遠銷歐美、日韓及東南亞各地。

  筆墨事業之外,鍾情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李志仁視野越來越開闊。年輕時就與張大千、莊嚴、王己千、黃君璧、姚夢谷、趙少昂等國畫名師交往,他後來又將目光轉移至中國傳世藝術品的收藏投資,讓勝大莊成為中國傳統藝術品的集散地。

圖為李志仁與其自創畫作。 石龍洪 攝

  圖為李志仁與其自創畫作。 石龍洪 攝

  藉藝術投資振興傳統文化

  上世紀80年代,李志仁觀察發現,“二戰”後百廢待舉的歐洲大力推行“藝術品投資”,將藝術品與金錢掛鉤,大大提高普通民眾對藝術的關注,起到藝術普及、文明提升的效果。此外還大幅提升了藝術品價格。

  受此經驗影響,李志仁30多年前在臺灣喊出“藝術投資”口號,並先後創辦了勝大莊美術館、官窯館、珍寶館、拍賣公司等,逐步打造了一個“文化企業王國”。

  為何進行藝術投資?李志仁認為,除提升個人文藝品位、生活情趣外,更重要的是它增值潛能巨大,有市場。

  他認為,藝術投資須滿足三原則:一要買傳世藝術品,二謹防贗品,三要買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原創藝術品。

  在李志仁看來,傳世作品又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筆墨靈動,二是自成一家,三是具時代感。他強調:“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從齊白石、于右任、徐悲鴻、張大千,到林風眠、吳冠中,無一不具備這三個要素,因而其作品能傳世,有經久不衰的投資價值。”

  使不懂藝術的人都可做高報酬的中國古董字畫投資,是勝大莊努力的目標。

  “藝術投資最困難的地方就是真偽難辨及判斷是否能傳世”,勝大莊設有鑒定中心等配套機構,幫助投資者辨別藝術品真偽,判斷是否傳世、是否值得投資。經過多年發展,該交易中心在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市場有一定影響力。

  “藝術品價格和國家的強弱、老百姓購買力成正比”,李志仁認為,近年來,中國傳世水墨畫拍賣成交價屢創新高,大陸也出現收藏、投資熱潮;這是國力提升、國民文化品位提高的必然。

  “大陸市場巨大,1%的尖端富人若對藝術投資有興趣,就是1300萬人,每人都有能力買數件張大千的畫,但張大千一生只作三萬多張畫,嚴重供需不平衡”。

  李志仁説,現在西方投資收藏家對中國傳世藝術品興趣濃厚,認為其價格還有巨大上漲空間。

  國際交易會否導致國寶、文物流失?對此疑慮,李志仁認為,藝術品通常往經濟強勢的地方流動,現在強勢的是中國,未來只會有更多的藝術品流入。他還認為,藝術品具有了價格和市場,人們就更加了解其價值,更加珍視和保護,也讓世界看到更多中國傳世藝術品之美。

  擔當兩岸文化交流先鋒

  1989年,在兩岸尚處於相對隔離的年代,李志仁冒著政治風險,邀請劉海粟等大陸畫家赴臺交流,參與促成臺灣“大陸傑出人士訪台辦法”的通過,為大陸同胞赴臺打開了大門,在當時傳為佳話。

  1990年,“李志仁先生書畫創作暨珍藏展”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展出歷年從海外購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現代名家畫作及其創作的書畫作品,參觀人數達數百萬人。

  此後,他在大陸各省捐建一百多所“建德小學”,便利內蒙牧區、貴州苗族地區等地孩童就學。

  1998年大陸遭遇特大洪災時,李帶頭捐獻張大千、于右任名畫100幅義賣賑災,並呼籲臺灣企業熱誠捐助。

  4年前,定位為“橫跨兩岸,全球交易,國寶回流”的勝大莊藝術品交易中心在北京王府井澳門中心成立。

  李志仁希望,未來在大陸各省及全球各大城市建設更多的藝術品交易中心,借著藝術投資繼續向全球宣揚中華藝術之美。(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