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將軍故居外景。(記者 孫立極攝)
孫立人將軍 資料圖片
在臺中市向上路和民生北路交叉路口,一扇對開紅色鐵門格外顯眼。幾十年來,門雖設而常關,這座靜謐的院落就是孫立人將軍故居,現為孫立人將軍紀念館。
提起孫立人,即使在臺灣,年輕一代也多有不知。也難怪,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孫立人將軍,1955年被國民黨當局軟禁,1988年才獲得自由。在軟禁歲月中,他一直居住於此,直到1990年病逝。
整個紀念館佔地約800坪(1坪相當於3.3平方米),一棟日式房舍白墻黑瓦、淡藍窗格,屋側、屋後則是庭院。門楣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題寫的“孫立人將軍紀念館”。室內會客室、餐廳、寢室、書房、衛浴室與廚房,狹小緊湊。沙發、茶几、書桌,以及佛龕、銅馬擺飾如舊,餐廳則改為小型放映室,播放著介紹主人生平的影片。
孫立人1900年生於安徽,192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同年赴美,先後在普渡大學、弗尼吉亞軍校學習,1928年回國。1937年7月,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任稅警第四團少將團長的孫立人,參加了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淞滬會戰。那場持續三個月的戰役悲壯慘烈,中國軍隊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也付出了死傷30萬人的代價。戰爭中,孫立人奮勇禦敵,據介紹,所率軍隊連續擊退日軍7次進攻,他自己則身中13處彈傷,被送往香港急救,才幸以生還。
1938年2月,雖然重傷未愈,孫立人仍堅持離開醫院回到內地,重整稅警總團。1942年初,稅警總團改編為陸軍新編38師,孫立人任師長,開往緬甸參加中國遠征軍。這是孫立人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當年4月,英軍7000人被日軍包圍于仁安羌,瀕於絕境。孫立人奉命率113團星夜馳援,以不滿1000人的兵力,擊退了數倍于己的日軍,解救了英軍及500余位英美傳教士、隨軍記者。因以少勝多,救援盟軍,仁安羌大捷轟動全球。孫立人除獲得時任中國戰區最高領導人蔣介石頒發的“四等雲麾勳章”,還獲得美國總統羅斯福授予的“國會勳章”、英王喬治六世授予的“帝國司令”勳章。
在紀念館書房中,展示著4個象腿凳,便是孫立人印緬作戰的見證。據介紹,當年英軍為感謝孫立人,特地將“戰俘”大象林旺送給他。林旺跟隨孫立人一路來到臺灣,在臺去世。
然而,抗戰勝利後,被認為“能練兵、能帶兵、能打仗”的孫立人並不順利。1949年退居臺灣後,他幾易職位,1955年更因部屬郭廷亮預謀叛亂案,被免職、軟禁。當然,紀念館播放的紀錄片介紹,此案屬於無中生有,郭廷亮被判刑後關押在綠島,刑滿後仍不準回到臺灣本島,1991年更突然跌下火車死於非命。而孫立人1988年雖獲自由,卻遲遲沒有得到平反,直到2010年紀念館揭幕式上,馬英九一番“懷著感恩和歉疚”的談話,才被認為形同正式平反。
軟禁期間,孫立人失去了所有待遇,沒有經濟收入,也不準走出家門。最初,全家靠夫人變賣首飾維持,幾年後難以為繼,孫立人開始種菜、養雞。據説,孫將軍讀了許多畜牧資料,但不了解市場行情,養雞未賺反賠。後來,他們養過鳥,種過玫瑰、蘭花,還種過果樹,一代豪傑就這樣轉型為耕種飼育的農民。如果説,紀念館內,莊重的軍服、褪色的馬鞍,展現了孫立人前半生的戎馬倥傯;庭院一隅,“將軍玫瑰”姹紫嫣紅,則默默訴説著他後半生的寂寞困窘。
不過,在部屬的心目中,孫立人始終是清白的。1988年,在臺灣的500余位中國遠征軍老兵成立聯誼會,為老長官孫立人恢復自由奔走。當年11月,剛獲自由的孫立人88歲大壽,昔日部屬聚集一堂,幾千人同聲道賀,場面極為熱烈。2012年9月,已經80多歲的孫立人的學生們,集資打造了一座將軍銅像,上刻“義勇忠誠”四個大字,立於紀念館內,供人緬懷。穿過花紅草綠的庭院,看過孫將軍一生波折的介紹,面對銅像,觀者無不默然唏噓。(孫立極)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