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臺北又一眷村將步入歷史

時間:2015年03月16日 08:4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臺北市中正區永春街,有一個具60年曆史的嘉禾新村。磚墻與水泥墻之間,一戶戶低矮的建築錯落有致。早春三月,這裡綠植蓬勃生長,溫暖的陽光下鳥語花香。

  這是臺北市目前最完整的一處聯勤眷村,現在也已“人去房空”,紅色鐵門上斑駁的陳年老漆訴説著這裡的滄桑。

  嘉禾新村,原為臺灣防務部門聯勤通信修理廠,1956年為安置來臺軍民,改制為眷村。2004年,“9·21大地震”五週年之際,臺北市政府將此區納為“防災公園用地”;最近兩年,此處的80余戶居民陸續遷出。

  曾在此生活56年的馬仕駿是眷村二代。去年搬離後,他對這片社區仍唸唸不忘。

  “隨時間變遷,眷村正慢慢凋零,真正屬於眷村的空間和文化已經不多。我希望保存這些建築,為後代留下一些可以觸摸的記憶。”馬仕駿告訴中新社記者。

  據了解,當年國民黨政權撤退來臺,在寶島各地陸續建起約800座眷村。來自大陸五湖四海的民眾,在陌生的環境中開始新的生活,書寫一個又一個眷村故事。

  帶著不同口音,品嘗不同風味,嘉禾新村的居民相處得和諧。“這樣的生活很可貴,許多年來積累發展的眷村文化值得紀念。”馬仕駿説。

  他四歲時隨家人入住嘉禾新村,現在年過六旬,仍清晰記得兒時的歡樂。“村裏不大,有羊腸小道,也有孩童各種娛樂場地。我們小孩子很喜歡在樹下空地玩棒球。”

  如今,因房舍老化、城市建設等原因,許多眷村被拆除或改建。“一些年輕人已經離眷村文化越來越遠”,馬仕駿説到這裡眉頭緊鎖。

  據悉,臺灣防務部門近期已就該村拆除工程進行網路招標,這讓懷念眷村故事的人們深感憂慮。老居民們曾在村內舉辦回顧展和惜別晚會,訴説眷念;也有不同眷村的二代、三代,聯合社會團體、人士,呼籲當局保留這裡的建築。

  兩天后,臺北市文化局將進行第二次文化景觀現勘。為保護嘉禾新村而發起設立的民間團體“好勁稻工作室”,15日在村口舉辦“為嘉禾祈福”活動。

  “好勁稻工作室”成員、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鬱良溎告訴記者,期待這片公園預定地能留下屬於臺北的歷史故事,保留野鳥成群的老樹,維護這已成體系的人文生態樂園。“希望多年後,我們可以帶著自己的孩子,到這片保留文化景觀的公園,在老樹下乘涼、賞鳥,在小巷弄裏捉迷藏。”來自另一眷村的鄭慧君説。

  馬仕駿在活動中也疾呼:“不要讓後人只能在影視作品中回憶眷村歷史。”

  活動結束了,週遭復歸寧靜,只有鳥鳴聲依舊。村口大門上寫有“請不要拆除這裡”、“希望保留眷村”等字樣的黃絲帶,隨風輕舞。(記者 陳小願 劉舒淩)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