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探訪台灣深坑:百年臭豆腐遷徙折射兩岸人聚散離合

時間:2014年09月13日 11: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社臺北9月12日電 題:探訪台灣深坑:百年“臭豆腐”遷徙折射兩岸人聚散離合

  在兩岸,唯有這樣一種食物,能夠將“臭”與“香”強烈聚攏,于舌尖味蕾間電光火石,對撞衝攪,分離統一。在兩岸,或許也唯有這樣一種食物,其貌不揚,不拘形式,上得廳堂,入得小巷,隨處可見,深居人心。它就是臭豆腐。

  記者曾有幸于大陸間遍嘗臭豆腐:長沙重辛匯辣,食客舌頭打卷;南京因南北交匯,調味不偏不倚,厚薄兼顧;再往南,如蘇南、浙江紹興,中間搗孔,醬菜齊上,甜而不膩。

  在臺灣,挂以“臭豆腐”招牌的店家比比皆是,但最知名的還是新北市深坑的“臭豆腐一條街”:人未到,“臭”先至;街道不足百米,兩側雲集數十家豆腐主題店,蒸、烤、煎、炸、燜、燙、燴、煲、冰;塊、片、條、串、卷、羹、絲、幹、盒;從做法到外形,“臭豆腐”由不離其宗的簡單大豆,衍生出萬千變化。

  在這裡隨機嘗一塊麻辣豆腐,外韌裏軟,內富孔隙,鮮嫩多汁。近聞臭味撲鼻,咬下香濃四溢。

  在遠近“臭”名昭著的深坑,提及“臭豆腐史”,店老闆們都能閒聊兩句。

  門牌挂著“五十年代古早(意為‘很久以前’)味枝仔冰”,迎客20年的“大胖子”店如今新開發了“豆腐冰激淩”,深博陸客歡迎。

  老闆陳俊宏記得,“臭豆腐”原是“外來者”,“煙熏豆腐”才是深坑“原味”。説到本地原本也是來自大陸的“正統”後裔,他指向隔壁,“喏,就是那家。”

  據當地人記載,清光緒年間,福建泉州安溪居民因旱災求生存,大舉赴臺墾荒,于深坑落根,豆腐業興起,以“煙熏味”紅極一時。又有記載,1949年湖南籍老兵李名傳將臭豆腐帶入臺灣,不斷改良,發展至今。

  今天的深坑,已辨不清“鼻祖”與“新進”,一塊小小的“禦青方”幻化出百種做法,千種滋味,人們對豆腐的幻想發揮至極。

  食物的遷徙、融合、發散,牽動著人的聚散、離合。早年,深坑“養在深閨”,“雲深不知處”,如今,“豆臭不怕巷子深”,陸客如雲。

  古宅有百年曆史的“六嬸婆”,老店新發,自創添加三杯雞澆頭的“三杯臭豆腐”,對準陸客市場。晚間九時,食客漸散,老闆娘仍在穿梭忙碌、翻頁算賬、頭也不抬:“來的大陸客人,能佔到三分之一。”

  其正對面的“古早昔”經營20多年,老闆時常不在,他被大陸業者請來請去,盛邀其赴大陸開分店。大堂工作人員曾愉婷張開雙臂,形容生意高峰時:“整間都是陸客”。

  臭豆腐是兩岸人難忘味道,兩地人也在加速融入這裡。深坑老闆、員工多是臺灣當地人,不少人的“另一半”來自大陸。

  在路口第一家“金大鼎”,廣西桂林人馬送容麻利地翻轉炭烤豆腐,切開鬆軟外皮,塞入泡菜,灑花生粉。

  多年前,她遠嫁這裡,連方言都聽不懂。現在,每逢當地食客走近,她總是熟練地用閩南語相問:“來急挂(來一串)?”(完)

[責任編輯:李典典]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