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臺媒解讀皮凱提著作《21世紀資本論》

時間:2014年05月04日 14:1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紐約時報》報導,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著作《21世紀資本論(CapitalintheTwenty-FirstCentury)》,在全球經濟學界投下一枚震撼彈,揭穿當代資本主義的偽善面具,並預測工業國家的資本不均情況將更為惡化,對民主政治的公平、正義價值造成深沉且惡質的衝擊。

  臺灣《經濟日報》2日社論指出:著名經濟學者米拉諾維奇稱此書為“經濟思想的分水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説,此書“將是今年、且可能是10年內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該書已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皮凱提在書中最震撼的觀點是,二戰後30年間工業國家出現的貧富差距縮小,只是一段“反彈波”,之後又再度擴大,未來更將持續惡化。在這個大約30年左右的“反彈波”中貧富差距之所以一度縮小,是因為經過一戰、經濟大恐慌及二戰之後,嚴重摧毀了私人資本累積,加以二戰後由於人口及經濟增長異常快速,及提高富人稅賦,皆有助於縮小貧富差距。這是皮凱提對於長期歷史發展現象的觀察,道出了一個通常為大家所忽略的現象及問題。

  更精彩的是在於他對於此一長期貧富不均現象的解讀,主要與資本作為一種生産要素的偏高報酬有關。皮凱提研究工業國家幾世紀來的財富累積及經濟成長統計數據,顯示資本所創造的所得成長率是經濟成長率的好幾倍,亦即所得流向工資的比率持續縮小,以致于工資成長率鮮少超過經濟增長率。以近30年的情況而言,資本的年報酬率達到4%或5%,而經濟年成長率僅1.5%左右,因而擴大了貧富差距。

  皮凱提因而擔心,這樣的形勢如果持續下去,將對民主政治的公平與正義造成巨大傷害,因而作出了一些具體的政策建議,其中最主要的是建議對實質財富(扣除負債)全面課徵累進稅;但稅金不應交給無效率的政府,而應重分配給資本較少的人。

  相對於二戰以來全球(主要是西方)經濟學發展的主潮流一味地沈迷于數理化、計量化、模型化的大趨勢而言,皮凱提的這本新書確實讓人一新耳目,他在經濟思想上的新發現,以及對當代政經體制的深刻反省,確實擔得起經濟學界對他的高度評價。不僅如此,對照于近年來因為貧富差距擴大而引發的全球性社會運動,從美國的“佔領華爾街”,到中東北非的茉莉花運動再到臺灣最近的太陽花學運,這位法國學者皮凱提的觀察角度及其分析與建議,也都極具現實意義。

  社論説,鋻於皮凱提的“資本新論”極可能受到更廣泛的關注與討論,我們也提出幾點補充性看法,供各方參考。

  一、首先,皮凱提發現並指出的貧富差距持續惡化乃是一種歷史常態,其中原因除了有皮凱提強調的資本報酬相較于勞動報酬長期偏高一點之外,或許還有另外兩個推波助瀾的因素。一是近幾十年來風起雲湧的全球化大潮流:全球化本質上就是資本主義的全球一體化,自然有利於將資本主義內在基因中的所得差異化,在全球範圍中進一步地強化。其次,則是近年來尤其是金融海嘯之後,幾乎所有先進國家樂此不疲的量化寬鬆(QE)貨幣政策,其在資産泡沫形成及因而造成的貧富差距惡化上的效應也不容低估。

  二、長期性的貧富差距擴大,固然對民主政治的公平與正義造成傷害,它其實也會因制約消費等內需的增長而不利於經濟的成長。換言之,一個表面上的社會問題其實在長期間也是一個本質上的經濟問題。

  三、這就讓我們想到了更早的馬克斯的《資本論》。馬克斯對資本主義的未來所作的評論與預言,或可與皮凱提的《21世紀的資本論》相互比較與啟發。

  四、如何針對貧富差距問題採取對策,除了財稅政策,似乎應有一些更積極性的做法,包括對公司法(組織)有關利潤分配機制的檢討改革及國家在整體公共資源更公平合理的配置等方面。果如此,皮凱提之書就真有可能成為“經濟思想的分水嶺”了。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