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臺灣寫真:臺灣手工紙匠的傳統堅守

時間:2014年02月17日 09: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如果説我爸爸是做一萬張紙賣給一百個人,那麼我要做一張紙賣給一萬個人。”這看似不可能實現的想法,目前正被林政立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臺灣南投縣埔裏鎮“宣紙村”內的紙匠工房慢慢實施。

  紙匠工房是一家帶有觀光和教育性質的手工造紙工廠,負責人林政立出生於造紙世家。約80年前,他的爺爺開始在臺灣以手工方式造紙。作為臺灣第三代手工造紙人,林政立運用約2000年前的古老造紙技法,向民眾展示從一棵樹到紙張的“蛻變”過程,以期讓這種傳統而又較不污染環境的技藝能得到更好地傳承。

  林政立所在的“宣紙村”名為恒吉社區,據稱在書畫風行臺灣的年代,書畫家都指名要恒吉的紙,張大千專用的宣紙也是恒吉製造。但現在它並非熱鬧的觀光景點,一些外界的人也並不熟悉。在現代電子技術和工業造紙技術等的衝擊下,“宣紙村”的繁榮在慢慢消退,曾經有數十家手工造紙廠的恒吉,目前僅剩三家造紙廠和兩家紙加工廠。

  “傳統手工紙業的發展面臨一些困難。”林政立坦言,現在很多人對紙張認識不夠,認為是很容易買到的商品,看不到其背後的文化。而且在環保理念下,造紙因耗費木材,被認為是一種不環保的行業,很多國家和地區主要從境外購買紙,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宣紙需求量的降低。”

  林政立説,一些人因此不願意進入這個行業,造成手工造紙的世代交接不順暢。“也許一百年後手工造紙就會在臺灣消失,設立紙匠工房,就是想喚醒人們對古老技藝的記憶,延緩手工造紙消失的時間。”

  紙匠工房創辦三年多來,林政立已記不清接待過多少學生,除臺灣外,還有來自大陸的。“一些年輕人來工廠學習較長時間,我們提供優惠的食宿,他們離開後,從事和紙張有關的工作,對手工造紙技術的傳播也有幫助。”

  林政立稱自己為新一代紙匠,“尊重傳統而又不墨守陳規”,在堅守手工制紙時,“嘗試為傳統加入新的元素”。他目前常戴的一頂貝雷帽,以及工作用的圍裙,就是用自己生産的厚紙製作而成。

  為了較全面地向造訪者傳授造紙技術,林政立在工廠門口種植了構樹。構樹是適合製作宣紙的樹種,生長近一年即可取皮制紙。

  林政立除了在工廠向來客親手示範造紙過程,還通過臉書(facebook)等向“粉絲”推介這項技藝,以期更多的年輕人能了解這項古老的技法。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紙匠工房內有幾位年輕人在參與工作。家住埔裏的康珮慈,大學畢業後來這裡學習造紙已有一年多。她認為自己的工作可以讓更多正在追求發達科技的年輕人,學習到傳統的造紙文化,感覺很不錯。

  “紙匠工房是一種探索,通過帶有教學性質的手工造紙,紙匠賺得生活所需,學生得到必要的知識傳承,這也是一種雙贏。”林政立説,他將為這項傳統技藝而一直堅守下去。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