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康熙來了》十週年——綜藝節目的生存之道

時間:2014年01月27日 08:5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臺灣,或許沒有哪個綜藝節目會比《康熙來了》更有號召力。這個以談話為主要內容的電視節目,在今年一月已“年滿”十歲。憑藉獨特創意和鮮明風格,《康熙來了》也成為大陸民眾認識臺灣娛樂文化的窗口。

  獨特組合 産生奇妙效應

  《康熙來了》製作人、有著“臺灣綜藝教父”之稱的王偉忠介紹,2004年,他希望在晚間10點檔打造出一檔“奇怪”的節目,想把娛樂圈的奇人怪事用一種不同的角度呈現出來。“康永是個很會説話的知識分子,小S就是機靈古怪的雙子座,兩個人的搭配正好非常奇怪,符合當時節目的構思。”而把兩個主持人名字中的第二個字取出來,就有了《康熙來了》這檔節目。

  《康熙來了》把日常生活通過娛樂萬花筒呈現在每一個人面前。“它就像你客廳裏的寵物,你不會期待它突然跳火圈、或者長出翅膀飛到天上去,只是有它在你腳邊,逗逗你開心,你就會覺得安心一點。”蔡康永如是説。

  從第一期邀請李敖擔任嘉賓開始,《康熙來了》就建立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文娛圈的名人一個一個被顛覆:蔡康永用機智的訪問牽起節目的主線,而隨性辛辣的小S則不按常理出牌。“康永哥和製作人會討論節目內容,我會非常認真地……吃飯,順便偷聽,然後投入在他們的創意裏,在現場與嘉賓談話時突然碰撞,就會産生火花,我就是走這種隨意的路線。”小S徐熙娣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

  就這樣,兩個個性大相徑庭的人一起拿起了主持棒,把理性和無厘頭完美結合,突破了之前談話節目的刻板印象,製造了奇妙的傳播效應。

  娛樂到底 與觀眾共同成長

  《康熙來了》有一集內容堪稱經典:臺灣政治人物連戰上節目,竟被小S追問內褲款式問題,讓這個平日看起來有距離感的政治人物也多了些瑣碎生活的色彩。這種“平民化”的敘事方式,包括藝人卸粧、包包裏裝了什麼等話題,都讓觀眾了解到明星光環背後的真實,滿足了受眾的獵奇心理。

  拋下了“高、大、上”的包袱,《康熙來了》在這十年來痛快地將娛樂“進行到底”,年輕人把它視為敢説敢做、顛覆權貴的代表,也因此建立了較為固定的觀眾群。蔡康永説,這十年也許是《康熙來了》的觀眾人生中變化最多的十年,“有人從大學生變成了抱著小孩的媽媽,人生中的樂趣或者氣氛都有改變,而他們依然願意看‘康熙’,是我們覺得特別感謝的事情”。

  除了感恩有一群忠實“粉絲”的支援,《康熙來了》節目組也懂得自我要求。蔡康永介紹,每次錄影后,他都會和搭檔小S、製作人共同討論節目的狀況,也會觀察後期字幕、影片、配音的效果。

  十年來,節目在成長,觀眾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加上微博等社交網路的興起,電視節目面臨更多的挑戰。但王偉忠表示,觀眾不斷變化的生活形態本身就為《康熙來了》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話題素材,“宅男女神”網路票選、網路名人真身秀等話題被廣泛討論。

  “跳出電視這個傳統平臺,用網際網路的思維來思考,才不會被時代淘汰。”經歷過臺灣電視無線變有線、到現在網路等新媒體當道等不同傳播時代的王偉忠説。

  夯透兩岸 期待更多合作

  通過與騰訊、愛奇藝等視頻網站合作,《康熙來了》成為了大陸被最多次轉載和評論的臺灣網路視頻,十年來節目點擊次數累計為53億人次。“通過網路,大陸80後看到《康熙來了》。”王偉忠説,“發現裏面的人跟自己一樣,也説普通話,有點臺灣腔,但是還好,也可以看到臺灣很多有趣的人事地物,滿足了對世界的好奇心,也彌補了自己的資訊空間,《康熙來了》就這樣逐漸成為了流行的代名詞。”

  而在《康熙來了》打響知名度的十年裏,大陸娛樂節目發展迅速,大手筆的製作投入和創新的節目形式獲得了觀眾的青睞。《我是歌手》《全能星戰》等節目更是紅透兩岸,島內電視臺也爭相購買版權。

  對此,蔡康永認為,有些島內媒體人擔心大陸娛樂節目“搶佔地盤”實屬多餘,“我和小S就是看各種各樣的節目長大,各種來源的想法碰撞在一起,才會有更多火花;不同的風格才能更豐富我們的娛樂世界”。(記者趙珺 何自力)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