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穿越千年成都 中外詩人在杜甫草堂誦詩

2017年09月15日 10:58:48  來源:成都晚報
字號:    

  中外詩人草堂誦詩 穿越千年成都

  初秋,些許涼意,昨日一場細雨,更讓成都平添了幾許詩意。連日來,參加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的近百位中外詩人,走訪了成都享譽世界的多處人文勝地,試圖在現實中的這座城市找到想像中的完美映襯。不管是昨日上午舉行的“天府詩韻·現實和想像中的城市與詩”主題論壇,還是下午在杜甫草堂進行的“城市與詩歌的邂逅”讀詩會,世界著名詩人們觀點巧合的一致:成都是一座世界聞名的詩歌之城。

  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表示,成都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出詩歌、出詩人的地方,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重鎮,成都是當之無愧的詩歌之城。而且,“成都不僅是中國的、四川的詩歌之城,更是世界的。詩歌周有利於擴大成都的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

  仿佛穿越

  草堂讀詩會 各種語言誦讀詩歌

  昨日,在婉轉動人、余韻悠長的川劇名段《春夜喜雨》中,“城市與詩歌的邂逅”讀詩會拉開序幕。其間,國內詩人沈葦朗誦了《沙》,娜夜朗誦了《想蘭州》,國外詩人馬克西姆·阿梅林朗誦了《無題》,著名詩人、翻譯家埃米爾則讀了一首《綻放》。不同語言的詩歌在杜甫故居草堂裏互相碰撞,讓人們仿佛跨越時空,觸摸到歷史。

  “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在布加勒斯特遇到一位中國留學生,他寫下李太白的《靜夜思》。這是我收到的一份禮物,我甚至記住了發音。”羅馬尼亞著名詩人迪努·弗勒門德表示,這首四行詩讓他在很年輕時就認識了李白、杜甫,知道了成都。

  現定居廣州的英國詩人施笛聞則表示喜歡四川火鍋,“想定居成都。”

  在前晚的國際詩歌周開幕式上,美國女詩人徐貞敏用流暢的漢語朗誦了愛爾蘭詩人葉芝的名詩《當你老去》。徐貞敏説,她很小就知道成都是一座詩歌之城,19歲到中國旅行,曾專程去看望江樓的薛濤像,因為拜讀過杜甫的作品而慕名去了杜甫草堂。“2001年,我攻讀中國文學博士學位,我的導師建議我到成都見一見女詩人翟永明,去她的‘白夜’酒館坐坐。”如今她除了寫詩,還將很多中國當代詩人的詩作翻譯成英文,如成都的翟永明、歐陽江河等的作品。

  徐貞敏説:“在美國,翻譯中國古詩的人很多,但翻譯當代詩歌的不多。這幾年,中國當代詩歌越來越為美國人所了解。”

  充滿氛圍

  來蓉感受多 詩人稱隨處是幸福

  “成都絕對是中國的詩歌重鎮。”中國先鋒詩歌代表詩人、《北回歸線》創始人之一梁曉明表示,“大家都在説成都閒適悠閒,但另一方面,我認識和了解的四川詩人、作家都很有進取心,是執拗的。他們在詩歌的道路上積極進取,讓四川詩歌在全國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成都從古至今和詩歌、詩人就保持著密切聯繫,成都是一座很有詩意的城市。”著名詩人、中國詩歌學會理事阿古拉泰説,“我們作為外地人來成都,能感受到這兒的人們生活得很幸福、很安逸。我覺得成都是悠然、雅致、從容的,不急躁不浮躁,這種環境和心境是適合詩歌生長的氛圍。”

  “在成都能接觸到上千年的歷史景點,想起千年前的詩人,想想都覺得動人。就像穿越時光隧道,在成都能感覺和與那些讓人敬佩的人有過瞬間溝通。” 著名詩人、魯迅文學獎得主、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李琦表示。

  在草堂外,身穿傳統民族服飾的松夏央宗和國外詩人分享自己寫的詩歌。這位來自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詩人,也是傳統武術的傳承人,“成都是用詩句築起的城廓,美食、美景、美女,無處不成詩。”

  就像回家

  雖是頭回來 成都人熱情而親切

  在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上,成都迎來32個國家共38位世界著名詩人。

  “我是第一位到訪中國的巴拿馬詩人!”昨日,巴拿馬詩人薩爾瓦多·梅迪納·巴拉霍納很確信地説。這位曾經獲得巴拿馬文學最高獎卡多·米羅國家文學獎的著名詩人表示,雖然是第一次到中國,但並不陌生,此行他見到的成都是一個富饒的城市,古老與現代的建築交相輝映,樹木蔥蘢,尤其讓他感受深刻的是成都人的熱情、包容,“雖然我剛到成都時天氣有點冷,但成都人的熱情讓我感到好像回到自己家裏一樣。”

  薩爾瓦多表示,成都的大熊貓、建築帶給他很多靈感,“我一個人在成都街頭漫步,觀察成都人,看到他們臉上幸福的表情。我在成都街頭買了很多紀念品。”

  北京大學西班牙語系教授、詩人趙振江表示,“詩歌是文化的精華,文化底蘊對城市影響很大,實現經濟文化的雙贏首先要文化相通,通過詩人的交流促進國內外交流。”成都晚報記者 汪蘭

  見習記者 何海燕 攝影 田宇

  讀詩會上:

  詩人沈葦朗誦了《沙》

  詩人娜夜朗誦了《想蘭州》

  詩人馬克西姆·阿梅林朗誦了《無題》

  著名詩人、翻譯家埃米爾則讀了一首《綻放》

  ……

  讓人們仿佛跨越時空,觸摸歷史

  外國詩人説:

  羅馬尼亞著名詩人迪努·弗勒門德:

  “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在布加勒斯特遇到一位中國留學生,他寫下李太白的《靜夜思》。這首四行詩讓我在很年輕時就認識了李白、杜甫,知道了成都。”

  巴拿馬詩人薩爾瓦多·梅迪納·巴拉霍納:

  “雖然我剛到成都時天氣有點冷,但成都人的熱情讓我感到好像回到自己家裏一樣。”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