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王艷梅:民族歌劇《紅色娘子軍》是一場創作苦旅

2017年06月21日 07:19: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海口6月20日電 題:王艷梅:民族歌劇《紅色娘子軍》是一場創作苦旅

  中新網記者 洪堅鵬

  由中央歌劇院、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和海南省文聯共同出品的大型民族歌劇《紅色娘子軍》,于本月14日、15日亮相國家大劇院歌劇院舞臺,獲得了專家學者與觀眾們的一致好評。日前,歌劇《紅色娘子軍》的編劇、作曲,海南省文聯副主席王艷梅接受了中新網記者採訪。

  歌劇《紅色娘子軍》以六幕講述了海南窮苦女兒吳瓊花在紅軍的幫助下,逃離壓迫並成長為一名革命戰士的故事。

  這部歌劇從劇本構思、創作、改編到音樂創作,試演、排演,再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歷經了整整六年的時間,對王艷梅來説,這是一個最美好的“抵達”,卻也是一場漫長的創作苦旅。

  憶起童年,《紅色娘子軍》是那時在夜裏露天操場上閃爍播出的電影。王艷梅説:“從此我知道了海南島,知道了那裏曾經有這麼一群婦女幹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記住了其中的主題歌。”

  若干年後,王艷梅來到海南,走近了她們,聽説了更多關於那段艱苦歲月的動人故事。此後,她不斷地寫出關於憑吊、緬懷與追尋那段時光的歌曲——《找尋當年》、《永遠的豐碑》……

  2010年末,王艷梅專程赴長沙觀看紅色經典歌劇《江姐》,在回程的飛機上,“那個埋藏在心底的夢忽然變得無比清晰難以抑制,回到海南,我隨即投入了歌劇《紅色娘子軍》的劇本改編和部分場次的音樂創作工作。”

  但由於沒有經費,又想試聽效果,王艷梅只好將完成的部分場次唱段作為音樂會節目先後“塞進”2011年底及2013年底在海南大學和海口人大會堂舉辦的海南文藝界新年音樂會的舞臺上。

  儘管是實驗性的試水演出,卻受到了業內人士及媒體的極大關注。這成了注入王艷梅心中的一劑強心針。

  在2014年召開的海南省政協會議文藝界別分組討論會上,王艷梅談起創作《紅色娘子軍》面臨的困境,參與討論會的省領導發出聲援,文化企業有識之士回應捐助,錢不多,卻成為撬動《紅色娘子軍》創作的第一筆經費。隨後,在時任海南省文聯主席張萍的支援下,海南省文聯將《紅色娘子軍》創作正式立項,搭建起由朱嘉禾、王持久、陳道斌等國內優秀詞曲家加盟的主創班底。

  2014年6月,主創人員深入海南瓊海、定安、瓊中等地,走訪故人故地,蒐集考察史料。到瓊海紅色娘子軍紀念園、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了解瓊崖革命戰爭中發生的每一件歷史史實。

  王艷梅回憶,2014年12月末,她和作曲家朱嘉禾深入到海南腹地瓊中一個黎族村落採集當地音樂素材,得知他們的來意後,全村人聚集在村裏的土壩上燒鍋煮飯擺酒招待。這次采風他們採集了大量的海南民族民間音樂素材。他們從中挑選提煉人物音樂,設計場景音樂,並對劇情及唱詞反覆斟酌修改。

  2015年10月,在主創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六幕歌劇《紅色娘子軍》全部創作完成。

  2016年春天,由中央歌劇院導演王湖泉執導,王慶爽、湯子星、張海慶、方麗歌、馮葆東、吳志輝等主演,海南省歌舞團擔綱演出的民族歌劇《紅色娘子軍》在海口迎來了實驗性首演。

  此後,中央歌劇院加入項目合作,邀請著名劇作家歐陽逸冰擔任文學指導,組織原班主創人員從劇本、音樂等方面再度進行了精細打磨。根據史實加入新的內容,使整個故事情節更加曲折,強化人物矛盾衝突,增強戲劇張力,著重細節突出塑造人物個性,以木棉花為意象貫穿全劇始終,深入表現劇中人物的大愛與大恨,恩情、友情與相互仰慕的真情,接入真實感人的歷史史實等等。

  在忠實于海南本土音樂特點的原則上,除承接性地保留同名電影主題歌《娘子軍連歌》以外,繞開以往同一題材藝術作品的音樂風格,力求突破與創新;著力打造《木棉花開》、《殷紅的旗》、《我想成為他那樣的人》、《我的心飛向你》幾個重點唱段,在注重旋律優美的同時,突出海南地方風格和一定的時代感。

  在海南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援,海南省文聯全力的推動下,今年4月,歌劇《紅色娘子軍》在中央歌劇院投入實際排練。6月14日、15日的兩晚,國家大劇院歌劇院的4800余個座位座無虛席。王慶爽、韓鈞宇、陳淼、劉玉、李想、尉金瑩、尹海、金川等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們將第一代歌劇《紅色娘子軍》的人物藝術形象精彩定格在舞臺上....。.

  “一部歌劇的誕生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而在出發之初,我們並沒去想過要一個怎樣的結果,只是執拗地埋頭前行,我們的努力與不期而至的機緣讓我們看到了遠處的燈火....。.這部劇能走到今天,回望一路,痛並快樂。”王艷梅對記者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