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喇家遺址:再現災難現場 被稱東方龐貝

2017年06月20日 14:07:3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大河家是一處黃河渡口,位於甘肅與青海南緣邊界。街頭處有大河家集,店舖簇擁,人馬擁擠,只有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楊樹的梢頭,十多座,遠近能看見。出集上百步,便看到不太咆哮的黃河。從這裡往青海走,就可以到達民和的喇家遺址。

  喇家遺址曾被形容為東方的龐貝,因為考古人員在這裡發掘出一處4000年前的災難現場。

  1999年秋,社科院考古所甘青考隊在喇家村進行小規模的試探性發掘,意外發現一處前所未見的有寬大環壕的齊家文化大型聚落遺址,面積在20萬平方米以上。在清理四座齊家文化房址時,發現大量有可能是意外死亡的人類遺骸。比如14平方米左右的4號房址,門朝北開,中心有圓形灶址,14具人骨一組組地呈不規則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中心灶址處一成年人兩手舉過頭頂,雙腿為弓步,死亡時身體還未完全著地。西南部有5人集中死在一處,多為年少的孩童。東墻壁下的一對母與子更令人感傷,母親倚墻跪坐地上,右手撐地,左手將一嬰兒摟抱在懷中,臉頰緊貼在嬰兒頭頂上,嬰兒雙手緊摟著母親的腰部。

  北京大學環境考古學專家夏正楷教授分析認為,幾座房址內都充填有大量棕紅色黏土層,中間夾有波紋沙帶,這都是黃河洪水氾濫的産物。洶湧的洪峰衝垮了河邊臺地,涌進了當時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淹埋了滯留在房子中的婦女兒童。而整個官亭盆地在4000-3000年前處於洪水多發期。夏先生以“東方的龐貝”來強調這次發現的意義。現在的看法是,也許是突然的地震引發了洪水,洪水來得非常兇猛,人們甚至來不及反應,滅頂之災已經降臨……

  如今這處遺址已經建成了博物館和遺址公園。我們可以在兩處房址的現場看到4000年前的那場災難來臨時每個人臉上絕望的表情。

  除了災難現場,大眾談論最多的是這裡保存下來的一碗麵條。

  在此之前,按照常識,我們認為中國的麵條只有2000歲上下的年齡,而喇家遺址,將它的年齡又增加了2000年。

  這碗4000歲的麵條千真萬確,王仁湘老師就是見證者。2002年,在喇家遺址的繼續發掘中,考古人員在20號房址內清理出一些保存完好的陶器,其中有一件籃紋紅陶碗,翻扣在地面上,揭開陶碗時,地面上是一堆碗狀遺物。它的下面是泥土,而碗底部位卻保存有很清晰的麵條狀結構。一團麵條粗細均勻,捲曲纏繞在一起,總長估計有50釐米,少見斷頭,還顯現著純正的米黃色。

  很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研究員的團隊從碗底到碗口採集了六個部位的樣品,通過植硅體分析,並與西北地區常見的大麥、青稞、小麥、小米、高粱、燕麥、穀子、黍子、狗尾草等80多種植物果實中植硅體形狀進行比照,發現植硅體的形狀與小米和黍子非常吻合。由此判斷條狀物層裏保存有大量的粟和黍子的典型殼體植硅體顆粒。澱粉粒也可以在地層裏保存上萬年,偏光顯微鏡觀察有消光的特徵。對樣品的偏光實驗表明,條狀物中的兩種物質所呈現出的特徵也與小米和黍子最為匹配,從而確認喇家出土陶碗裏古老的麵條是由小米麵和黍米麵做成的。

  在分析麵條樣品中,還檢測到少量的油脂以及少量動物的骨頭碎片,應當是這碗麵條的配料,説明這是一碗葷面。王仁湘老師認為,我們的先民在4000年前已經用穀子和黍子混合做成了最早的麵條,這在中國乃至世界食物史上都值得大書特書。

  喇家遺址是齊家文化的代表性遺址。所謂的齊家文化是以甘肅為中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命名地來自齊家坪遺址,1924年由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所發現,是黃河上游地區一支重要的考古學文化,是探索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的重要考古學文化。根據碳十四數據,齊家文化的絕對年代約為距今4100至3600年,與夏商周的夏代紀年大體重合。關於它還有許多的未解之謎,不過考古學資料也大概能説出當時的衣食住行。

  齊家文化的制陶業比較發達,最為典型的便是雙耳罐和高領折肩罐。它以東亞定居農業為基礎,吸收了中亞遊牧文化,形成了獨特的農牧結合經濟形態。種植業是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多種作物亦是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齊家文化遺址發現作物遺存較豐富,鑒定出的品種有粟、黍、小麥、水稻、大豆和大麻等,以粟和黍為多。齊家文化早期以豬為主要家畜,後者逐漸被羊、牛、馬取代,養羊成了齊家文化後人的特長。河西走廊西南方向是祁連山脈即南山,中間有祁連雪水形成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孕育了綠洲草原。祁連山頂終年積雪,山腳是森林草地;馬放南山,齊家文化時代就是天然牧場。山羊、綿羊、黃牛和馬正是這個時期從河西走廊進入中原。

  齊家文化房屋流行石灰地面,防潮防濕易於清掃,一直流傳到當代。在喇家遺址的房屋墻角已經發現多處壁爐,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壁爐遺跡。目前喇家村的老百姓仍用壁爐取暖,只不過所有的開口都在墻外。

  青銅器在齊家文化時有發現,包括青銅刀、青銅鑿、青銅環、青銅斧、青銅鏡和銅飾件等,還有一些銅渣,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裡在冶金技術向中原傳播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玉器,早在上個世紀之初已伴隨著齊家文化的發現而出現了,玉琮、玉璧、玉璋和各種玉佩飾,顯示了多種的文化來源,包括紅山和良渚。占卜是一種決策方式,齊家文化的重要遺址均有卜骨發現。考古學家李濟早就指出:“我現在想舉出若干不可爭辯地在中國本土以內發明及發展的……第一件,我想舉出的是卜骨。卜骨的習慣,在與殷商同時或比殷商更早的文化,如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以及較晚的希臘、羅馬,都是絕對沒有的。”盛行于殷商時代的卜骨習俗應該在齊家文化時代就很流行。

  齊家文化出土了不少海貝和骨制海貝,表明當時已有遠距離交流和互動。不過齊家文化從哪來,最後去了哪,和中原的二里頭、陶寺文化有什麼樣的關係等更為直接的問題,依然需要更多的考古發現去揭開。至少可以肯定的是,4000年前,齊家文化作為一支強勢文化不斷向東發展,向西滲透,並向南向北擴展,和中原的二里頭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且從地理上看,齊家文化的主要分佈區也是後來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