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劍閣深山古宅雕刻巧奪天工 係清代進士所建(圖)

2017年03月10日 13:46:03  來源:華西都市報
字號:    

  石家大院。

  “鋸山村不但有極具當地特色的‘大肉會’,還有一處佔地很大的老宅院,村民稱為石家大院,據説建於清代。”日前,記者接到廣元市林業局駐鋸山村幫扶幹部、市水産漁政管理站站長茍忠貴的爆料稱。3月4日,在茍忠貴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廣元劍閣縣城北鎮鋸山村的“石家大院”,一探究竟。

  精美的雕刻。

  川北民居

  院落雕刻細膩巧奪天工

  4日,記者跟隨茍忠貴來到劍閣縣城北鎮鋸山村石家大院,記者看見大院門前左右分別有兩株挺拔的古柏,至今仍鬱鬱蔥蔥,只有凹凸的樹榦述説著歲月的滄桑。在川北民間因柏樹的“柏”與寶貝的“貝”發音相同,常將柏樹視為財富的象徵,門前植柏,寓意“百財歸家”。

  石家大院為五間三進兩院的莊園式建築,兩扇大門完好,門上雕刻的門神及退變的色彩還影約可見。院中房屋都按照川北民居“五間兩頭轉,外搭偏廈子”的方式建築,合圍構成內外兩院和兩邊的偏院,共有大小房舍40多間,呈南北排列,沿中軸線進門,依次設有龍門、天井、廂房,以及用於祭祀的堂(祧)屋等,佈局嚴謹,功用清晰,是一座典型的晚清時期川北莊園,是非常珍貴的民俗文化載體。

  天井四週的房屋雖已老舊,但仍然十分氣派,建造考究,原木為柱,青石為基。全部用榫卯結構,整個大院無一根鐵釘。

  最惹眼的,還要數那些留存在門窗、廊柱上、挑枋上的雕飾,既有戲劇人物,也有寓意吉祥的圖紋。這些圖紋幾乎包含了中國古代所有寓意吉祥的事物:祥雲、蝙蝠、佛手、如意、石榴、柿子、李子、牡丹、荷花、錦雞以及串枝花草等,寓意多子多福、事事如意、金玉滿堂、富貴連綿。淺層鏤雕,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做工極為考究。

  內外院天井均由石條鋪就,回廊相通、甬道相連,可令居者晴天不曬、陰雨不淋;階沿下明渠暗漏、內外通達,確保大院天井幹而不燥、雨而不澇。

  內院天井。

  始建於清

  係當時進士石佔魁所建

  現已退休的劍閣縣政協原文史委主任王林樂曾與石家較為熟悉。據他介紹,石家大院始建於西元1864年,是當時進士石佔魁所建。石家世代以耕讀為生,種植糧食,還經營蠶絲、煙葉等生意,將當地所産的蠶絲、煙葉運到外地,又將食鹽、布匹運到當地。據傳,石家在各地共建有莊院48處,目前僅存鋸山村一處。

  民國時期,石家後人、石佔魁的玄孫石光熙曾對石家大院進行一次修繕。石光熙,生於1913年,曾在古藺、江油、劍閣等地任縣政府第一科任科長,1972年8月病故。

  “解放後,石家大院在土改中被作為公房分給了9家農戶暫居。大院住人最多的時候是80年,有10多戶人。”據鋸山村村支部書記嚴文林介紹,80年代末期,在推行雙層經營承包制時處理給了當地村民。進入90年代後,大院居住人家在外面建新房後逐年搬走了。

  石家後人石文祥出生在石家大院,現已77歲,退休後居住綿陽。他回憶,原來大院四週都是古柏,大的要幾個人才能合抱。大門、中門、堂屋有三道大匾,分別寫的是“壽考惟祺”、“潤物潤身”、“懷德居任”,落款是同治、咸豐、光緒三個年間,具體時間已經記不清。後來,這三個匾被住戶當菜板用了。他記得比較清楚的是兩個天井之間的中門過道,兩邊雕刻的盤繞的兩條龍(現在痕跡全無)。

  目前,石家大院僅外院住著一位85歲的樊婆婆,外院保存相對完好,內院早已無人居住,內院數間房屋瓦落墻倒,房間內野草淒淒,偏院更是破敗不堪,“相對完整的大院,如此精美的雕刻,不要説在劍閣,在全廣元恐怕也是獨一無二。”近年來,王林樂不但對大院進行考證,還多方奔走,希望能引起各方重視,保護好古宅,為後人研究川北民居提供實證。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