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七旬天竺筷傳人幾十載匠心不移 冀資源重組煥新生

2017年02月06日 08:39: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七旬天竺筷傳人幾十載匠心不移冀資源重組煥新生

  王連道製作天竺筷。 王旭瓊 攝

  中新網杭州2月4日電 (記者 施佳秀)“天竺筷光是老年人喜歡,不行,一定要做得使年輕人喜歡,這樣傳承就沒有問題了。”用手摩挲著制筷箬竹,王連道向記者介紹著天竺筷的由來和歷史,與這種箬竹他打了幾十年交道,將它製作成一根根天竺筷,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純手工打造的天竺筷,在生産性保護與發展中,面臨的困難與艱辛令他憂心。

  王連道是天竺筷第五代省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也是杭州天竺筷廠老字號企業的掌門人。

  現如今,杭州唯一的一家天竺筷廠位於一幢老廠房裏,接受記者採訪前,王連道正在伏案書法,這是他幾十年來的必要流程,不同於其他的手工藝人,王連道喜歡跟筆墨打交道,原因就是天竺筷。

  西湖十景、運河故事、西溪濕地……王連道向記者展示著一些富有藝術氣息和杭州元素的天竺筷,他説這些是工藝禮品筷,全由他自己設計而成,每天練字、畫畫及篆刻,形成的藝術素養,對他設計大有幫助。

  工藝禮品筷製作精良,又很受市場歡迎,但因為手工製作成本高,招工難,量一大就無法滿足需求。

  “天竺筷都是火烙烙出來的,我們一直堅持手工製作。”王連道説,每一雙天竺筷的誕生,都需經過截斷、蒸煮、挑選、磨頭等前後二十多道手工工序。

  “為什麼我要堅持做下去?這天竺筷是杭州彌為珍貴的傳統工藝,歷經三百年的風雨洗禮,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貴遺産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丟失掉,這是我的心願,也是一份責任。”王連道説道。

  王連道並非一開始就跟天竺筷打交道,他自稱是“半路出家”,原因就是出於對老一輩手工藝的敬意。在那之前,王連道做了13年的金工,當過車間主任,而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他在改造設備和做筷子方面有了基礎和優勢。

  王連道觀察天竺筷。 王旭瓊 攝

  天竺筷曾經是老底子杭州人的共同回憶。現如今,一次性筷子和機械筷子的流行,使手工製作天竺筷在市場上逐漸失去了競爭價值,生存空間被擠壓。

  王連道説,他的心願是要將這個寶貴遺産傳承下去,但光有心願也不行,還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適應年輕人的需求,“如果不這樣搞,天竺筷最後還是要進入博物館。”

  以細竹為紙、烙鐵為筆,轉折鉤挑間,烙出了一幅西湖山水……幾十年來,王連道匠心不移,精心打磨著天竺筷。

  “工匠精神最關鍵的原則就是堅持一樣東西不停下來,千錘百煉,十年磨一劍,把東西做得很精緻,不能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只複製老祖宗的東西。”王連道説,只有沿革,跟時代的精神結合起來,天竺筷的生命元素才能延續。

  除了沿革和創新,如何走好市場也是王連道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未來)工藝美術大師、技能大師怎麼跟經營大師結合起來,老字號、非遺怎麼跟資本結合起來,怎麼跟設計團隊結合起來。資源重組是一個方向,將來單槍匹馬是很難獨大的。”王連道希望,政府能夠重視非遺的資源重組,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光彩。(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