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四川發掘64座新石器時代遺存 川西南歷史提早2千年

2016年12月09日 16:10:00  來源:四川日報
字號:    

  遺址鳥瞰。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四川人從哪來?又是沿著怎樣的軌跡在巴蜀大地上遷徙繁洐?12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外公佈涼山鹽源縣皈家堡遺址2016年考古成果。隨著距今4600年前的64座新石器時代遺存出土,揭開了古人入川後其中一個遷徙軌跡:川西高原的先民們,可能有一部分沿橫斷山脈南遷到了今日的鹽源盆地。這些遺跡的出土,將川西南地區歷史提早了至少2000年!

  玉石料

  1個月考古改寫川西南歷史

  據皈家堡遺址現場考古負責人左志強介紹,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鹽源盆地發現了以老龍頭墓地為代表的燦爛青銅文明。神秘的蛇蛙銅俎、三女背水銅杖首、銅蛇尾杖等青銅器物,奠定了鹽源在中國青銅文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這個獨特的青銅文明從何而來?為了找到鹽源所在地區的文化序列,成都市考古研究所與涼山州博物館等在鹽源盆地開展了系統考古。10月10日至11月9日,考古人員對皈家堡遺址600平方米的範圍進行發掘,成功揭露了64座新石器時代的遺存。

  左志強説,在此之前,鹽源盆地年代最早的考古發現也就是戰國時期。然而通過動植物考古、石器岩性與生産分析等多項科技考古工作,考古人員發現,這片遺址的年代距今至少4600年以上,一舉將川西南地區歷史提早了2000年。

  這片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包括了7座房址、54座灰坑、1座器物坑、2條灰溝等。遺址中既有整齊疊放的石刀和陶器,也有石斧、石錛、紡輪等器物。記者看到,這些石器的製作相當精細:用來打獵的箭鏃被磨到了兩三毫米厚,石頭吊墜也極具對稱之美,已經修復完成的陶缽、陶壺等器物,可以明顯看到精美的刻劃紋和戳印紋。左志強説,這些發現,説明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捕魚、打獵;而把生活器物進行裝飾,也説明當時的人們已經具有相當的審美情趣。通過動植物考古,考古人員還在泥土中發現了粟、黍等旱地植物遺存以及魚、馬、豬等動物遺存。它們可以幫助今人想像:早在4600年以前,這裡的人已開始了種植和漁獵的多種農業。

  陶壺

  南絲路4600年前已有“雛形”

  4600多年前的皈家堡遺址是孤立存在的嗎?鹽源盆地地處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區中部,是黃河上游甘肅、青海地區經川西高原南下進入雲貴地區文化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左志強説,從遺址所處年代和出土器物特徵,能勾勒出當時人群從川西高原一路南下的移動軌跡。

  在最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中,考古人員已基本確定古蜀人正是從距今5500年左右的茂縣營盤山遺址等地,漸漸走出深山、進入四川盆地。從鹽源皈家堡遺址所處年代和出土器物來看,可以推測當時有一部分人一直沿著橫斷山脈南下,進入了鹽源一帶。他們在川西南繁洐生息,卻又和雲南西北部地區保持著文化交流。

  左志強説,此次出土的斂口缽、喇叭口高領罐等器物,風格與營盤山遺址出土器物造型接近。但陶缽、壺上繁複的紋飾,又與雲南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器物很像,説明受到了金沙江中游南岸文化的影響。這一發現,對於認識中國西北與雲南北部地區在距今4600年前文化互動、人群移動,具有重要的個案研究意義,也可以看出川西南走廊、川滇通道在距今4600年就已經開闢,為“南方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陶缽

  鹽源青銅文化之源尚待揭秘

  然而,鹽源的青銅文化為何獨特而燦爛?此次考古仍不能揭秘。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鹽源青銅器物相繼出土。銅鼓編鐘、短戟長劍,造型獨特、紋飾精美。被認為是四川青銅文化中,除三星堆和金沙之外的第三大考古發現。鹽源作為文獻記載中人的中心聚居區,它在戰國時期創造了矚目的青銅文化。如今在同一地區發現了更早的人類遺存,是否可以證明青銅文化找到了根?左志強認為,鹽源青銅文化從何而來,如今仍是未解之謎。“皈家堡遺址的發現,可以説明它在南北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鹽源歷史文化之根,延伸了此地的歷史厚度。或許正是它所處的這個重要廊道位置,才受到了來自北方草原文化以及巴蜀文化的影響,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記者 吳曉鈴)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