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2月22日電 題:中國知名社火雙牆秧歌“老齡化” 絕招或失傳
中新網記者李愛平
春寒料峭,積雪尚未消融。77歲的朱貴兒在200平方米的舞臺上,身體輕盈地表演拿手絕活“七節鞭”,引得現場觀者陣陣喝彩……
與他同時登場的是他約50歲的兒子朱恆,表演“通鞭”絕活。盡管身形和步法依稀看出早年的武學功底,但在抬腿、轉身處依然顯現出某種明顯遲滯。
22日,正值中國傳統元宵佳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雙牆村的雙牆秧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作為中國民間社火,雙牆秧歌曾在2015年斬獲第三屆中國社火藝術節金獎。
當晚,與朱家父子一同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文化宮廣場上“亮相”的共有28人,年齡最大的是該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岳培富,今年已經83歲。這位早年以“二節棍”見長的老人,如今只能充任打鼓角色。
位于黃河中上遊分界處的托克托縣的雙牆秧歌,興于清朝中葉、盛于清末民初,是吸收晉、陜、冀民間藝術營養的社火表演形式。
該縣雙河鎮南街村支部書記叫王永珍,63歲的她每年春節期間都會組織雙牆秧歌,已近30年。
“前20年的時候,每年剛過正月初五,當地就有約百人參與雙牆秧歌的表演,這其中不僅有寶刀不老的老年人,更多的是年輕人。”王永珍笑言,由于種種原因如今參與表演的人數逐年下降,現在28人的演出隊伍中,最年輕的演員也已年過40。
“雙牆秧歌”的演員們,也分外珍惜自己在臺上的每一次機會。朱貴兒說,鼓聲和嗩吶聲一響,自己的情緒就會被帶動。但他更希望有年輕人能主動加入。
同樣的憂慮也出現在雙河鎮南街村支部書記王永珍身上。“現在組織秧歌隊比以前難多了,要做很多人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年輕人的思想工作。”
“我最大的擔心是如果沒有年輕人加入,雙牆秧歌的很多絕活會失傳。”王永珍說,讓他欣慰的是,當地政府非常重視該秧歌的傳承。作為該秧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岳培富、李英兩位老人每年都能享受到縣政府給予的資金支持;除此外,當地政府還為雙牆秧歌隊提供服飾、器具等方面的資金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22日上午當地政府舉行的《托克托文化》叢書發行儀式上,作為中國知名社火的雙牆秧歌被寫入該書,專辟一章。
托克托縣官方稱,為搶救和保護雙牆秧歌,近年來,當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成立專門機構,多次對雙牆秧歌的傳統節目進行恢復、排練、購置必要道具,使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傳承發展,繼續煥發藝術風採。
“期望有一天,在舞臺上能出現更多類似朱貴兒、朱恆的精彩表演,但願年齡能更年輕些。”王永珍這樣期望著他熱戀的雙牆秧歌的未來。(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