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京味兒”元宵節:賞燈“打燈虎” “燒火判兒”求吉利

2016年02月22日 08:0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資料圖 2012年2月3日,北京崇外街道元宵燈會上,市民將老北京民俗表演搬進了商場,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元宵節重要民間習俗都在此次燈會上現身。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中新網北京2月22日電(上官雲)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形象地描繪了元宵節的盛景。提到老北京的元宵節習俗,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劉一達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採訪時指出,對北京人來說,元宵節非常重要,“老北京又稱之為‘燈節’。除了賞燈猜燈謎等習俗外,還會‘燒火判兒’求個吉利”。

  “對北京人來說,元宵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老北京又稱之為‘燈節’,在這一天要點燈放煙花。”提起元宵節的起源,劉一達對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說,其中有一個傳說比較有趣:民間有人得罪了玉皇大帝,之後玉皇便派天兵天將下凡要燒死凡間人畜,“此時有仙人冒險相救,告訴凡間燃起火把亮起燈籠,並回稟玉皇說人間的大火已經燒起來了,就這麼免去一場災禍”。

  在明清兩代,皇家對元宵節分外重視,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朝廷給百官放假三天,宮中亦張燈結彩。從農歷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則要整整娛樂五晝夜。

  “要說老北京的元宵節,賞燈必不可少。明代北京的燈市在北京東城區燈市口,元宵之夜,各鋪戶都挂上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劉一達介紹,除此之外,老北京還有其他幾個燈市,“如正陽門前、打磨廠、東四、西單等等。人們還會猜燈謎,老北京叫‘打燈虎’,一直延續至今”。

  古代元宵歌舞。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此外,由于元宵節起源與道教有一定關係,在元宵節這天,信奉道教的人還會吃素。劉一達說,最有意思的是,正月十五晚上,婦女還會結伴“走橋”,又叫“走百病”,“大致是三五個婦女一起從橋上走過,代表祛除百病”。

  “‘摸釘求子’也是老北京元宵節重要習俗:婦女結伴去摸大門門釘,取‘添丁’之意,過去一般是去正陽門,直到清末都是如此。”劉一達笑著說。

  夜晚熱鬧的活動自不必說,白天的民俗活動也很豐富。劉一達解釋道,在元宵節前後,北京民間要進行“走會”,亦即花會表演,“像踩高蹺、耍獅子等等,各地的‘會頭’會組織花會來到京城表演”。

  “以前因為種種原因,元宵節的習俗有些被遺忘。最近這些年,人們提倡復興傳統文化,對元宵節即上元節逐漸重視了,舉辦‘猜燈謎’等各種活動,這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劉一達笑著總結道。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