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五代非遺彩燈傳人的“中國夢”

2016年02月23日 08:2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五代非遺彩燈傳人的“中國夢”

  圖為葛建民作品“猴燈”。 葛哲鑫 攝

  圖為葛建民作品“十二生肖燈”。 葛哲鑫 攝

  中新網杭州2月22日電 (記者 施佳秀 實習生 張若嫻)“祖國優秀傳統文化不能丟,要好好地繼承和發揚,有助于祖國實現‘中國夢’。”2月22日,農歷正月十五元宵佳節,晚飯後,年過六旬的葛建民佝僂著背,漫步至自己今年做的彩燈前如是告訴兒子。

  葛建民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彩燈技藝傳承人,他所在的家庭是個彩燈世家,制作彩燈的歷史將近一百八十年,最早做的是能自轉的木制宮燈,後來慢慢變為彩燈,他是第五代傳承人。自幼就受父親熏陶,從5歲開始,葛建民就開始做彩燈,一做就是近60年,簡單的紙張在他的手里,都能做出一只漂亮的小彩燈來。

  元宵節又稱燈節,在這個節日觀彩燈是可與吃元宵並提的習俗。“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明代才子唐伯虎的詩直陳元宵節觀燈的緊要。

  今年元宵節,葛建民做的元宵燈組主燈是一盞猴燈,旁邊十二生肖燈圍成一個圈。“這組燈象徵全國人民大團結,另外還有幾個福字燈寓意全國人民有越來越幸福的生活。”葛建民說道。

  作為彩燈技藝傳承人,葛建民在元宵節前經常帶領家人、技術員、上燈衣的工人們一起為元宵節做大型彩燈。“因為彩燈技藝是中國特有的、傳統的,所以也是人人喜歡的。”

  制作元宵彩燈,從圖案設計、材料挑選、組裝部件打磨加工、安裝到舞臺設置、燈光配合,每一道程序,葛建民都嚴格把關。

  “彩燈畢竟是我們祖國優秀的一項傳統文化,如果沒有人能認認真真地做,這項優秀的傳統技藝肯定會失傳。”葛建民十分擔憂彩燈這一傳統技藝的傳承。

  然而,葛建民坦言,彩燈要堅持做下去,困難很大。“這個傳統技藝(彩燈),已經受到現代化科技手段的衝擊,制作工藝已被科技手段代替。”

  “但是我們還是在堅持做。”葛建民告訴記者,他創建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塢彩燈)傳承教學基地,用來培養彩燈的傳承人才,在他看來,在一定時候,祖國優秀傳統文化一定會發揚光大。

  “要真正地使我們祖國強大起來、讓世界關注中國,靠的就是我們有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葛建民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讓全世界人民知道彩燈是中國優秀的傳承項目。(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