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非遺"錦灰堆"藝術亮相塞爾維亞 被稱"中國波普"

時間:2015年04月21日 14:55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轉發 列印

  耿學知(左一)為塞爾維亞參觀者介紹“錦灰堆”藝術

  武科薩夫列維奇、徐鴻(左一)及耿玉洲(右一)出席畫展開幕式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 趙芃):20日晚,中國“錦灰堆”藝術第三、第四代傳承人耿玉洲、耿學知父子,攜70余幅“錦灰堆”及中國書畫作品亮相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貝爾格萊德市政府文化秘書武科薩夫列維奇、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臨時代辦盧山參贊、文化參贊徐鴻及塞爾維亞文化藝術界人士等近百人出席了開幕式。

  何為“錦灰堆”?

  這不僅是“錦灰堆”畫作首次與貝爾格萊德市民見面,也是耿氏父子首次將多幅“錦灰堆”作品帶到海外進行展出。實際上,對於“錦灰堆”藝術,不僅塞爾維亞百姓感到陌生,即使在中國國內也是鮮有人知。“錦灰堆”究竟是怎樣的藝術形式呢?在記者的詢問下,耿學知先用“解詞”的方式通俗地進行了回答:“從字面上理解,‘錦’代表美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不小心殘破,産生了如同被火燒的殘破效果稱為‘灰’,這些殘破的東西通過畫家的畫筆層層疊疊地‘堆’在一起,就有了所謂的‘錦灰堆’。”

  “錦灰堆”又名“八破圖”,屬於國畫藝術工筆一類。相傳元代畫家錢選在一次酒醉之後一時興起,將桌上的螯鉗、雞翎、蚌殼、魚刺等殘羹剩菜繪成一幅橫卷圖,畫中雜物栩栩如生,友人見了個個稱奇,錢選不假思索地揮筆為此圖題款“錦灰堆”,這一畫種由此得名。

  耿學知介紹説,“錦灰堆”最早見於元代,興于清末民初,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達到鼎盛。古舊字畫、廢舊拓片、青銅器拓片、翻折的信札、殘損的典籍等文物片斷均可入畫。“錦灰堆”的突出特徵可概括為一個“破”字,要畫出破碎、翻捲、重疊、玷污、撕裂、火燒和煙熏等古舊樣貌。該藝術形式因集多種繪畫、書法技能于一身,又享有“非書勝於書、非畫勝於畫”的美譽。

  傳承遇窘境

  “錦灰堆”錯落有致的交疊效果所營造的立體感和空間感,非常容易讓人聯想到大量採用廢棄物、報刊圖片和廣告拼貼組合的美國波普藝術,故而也有人把“錦灰堆”稱做“中國的波普”。不過,與波普藝術不同之處在於,“錦灰堆”完全是手繪而成,不允許粘貼拼湊。“這不是貼的?太神奇了!”當一些塞爾維亞參觀者進一步了解到這一事實後,更是難掩對“錦灰堆”作品和中國藝術家技藝的欽佩和嘆服。

  耿學知介紹説,“錦灰堆”藝術創造要求畫家必須精通“十八般武藝”,既要精於花鳥魚蟲、山水人物,還要熟知碑拓和印章篆刻,並長于真、草、隸、篆及古印刷體等各種書體的模倣。此外,“錦灰堆”畫法既費工又費時,完成一幅較大的作品短則耗時兩三個月,長則需要半年。正因為難度高,耗時久,再加上解放後本就為數不多的畫家均年事已高,“錦灰堆”藝術如今已經成為一脈瀕危的藝術。即使在鼎盛時期,全國從事“錦灰堆”創作的藝術家也不到二十人,而目前堅守這一陣地的更是只有耿氏父子,一些慕名而來的美院學生在學習了兩個月後,便知難而退地選擇了放棄。

  目前,“錦灰堆”已被列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而為了使此畫種得到更好地傳承,出生於齊魯大地的耿玉洲、耿學知父子目前正在專心編纂“錦灰堆”的書籍,並且準備相關材料申報“錦灰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他們還表示將對所有有志於學習該畫法的人敞開大門。“希望有更多的感興趣的人加入到繪畫中來。萬事開頭難,沒有誰能從一開始就畫好,我也是經過各項基本功的長期練習和積累,從前幾年才開始能夠出作品的。”今年42歲的耿學知回憶當初學習“錦灰堆”的情景説道。

  此前,耿氏父子的“錦灰堆”藝術作品曾在山東、北京等地展出,一直醉心於藝術研究和創作的他們,也越來越意識到推介對藝術傳承的重要推動作用。他們曾應邀繪製建黨九十週年等題材的“錦灰堆”作品,也考慮過把一些私人訂制的現代元素融進這個古老的繪畫藝術,從而使“錦灰堆”藝術為更多人所知曉和關注。雖然諸如此類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錦灰堆擴大影響力,但耿氏父子依然認為,只有保持傳統,才能讓“錦灰堆”藝術得到最完整的傳承。“真正的‘錦灰堆’最終還是要保持傳統的面貌,現代元素加入太多,也就使它失去了作為遺産的厚重感。”耿學知説。

  藝術無疆界

  談到首次將作品帶出國門展出,耿氏父子在欣喜之餘也表達了和塞爾維亞藝術家們共同交流切磋的願望。耿學知相信,藝術能夠突破語言的障礙,引起塞爾維亞朋友們的共鳴。“對‘錦灰堆’感興趣的塞爾維亞朋友,也可以嘗試著畫一畫,把本國的一些字母、符號的元素融進創作中。”

  而一些出席當晚畫展開幕式的塞爾維亞文化藝術界人士也表達了對錦灰堆藝術和中國書畫藝術的濃厚興趣和讚賞。貝爾格萊德市政府化秘書武科薩夫列維奇表示:“這次展覽為塞爾維亞百姓近距離接觸中國藝術打開了一扇窗口。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畫作和之前接觸的中國藝術作品不太一樣,它運用著不同的技法,表達著不同的情感,展現著不同的象徵意義。”

  而一位研究中國繪畫已經二十餘年的塞爾維亞老藝術家則表示,從“錦灰堆”畫作中看到了各種技藝的融合,從它的透視畫法中看到了藝術的縱深感。“作品非常有表現力,無論從上到下還是從下至上看都能得到不同的感受,無論是兒童還是老人都能找到了解作品內涵的入口,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畫展將持續到本月29日,期間耿氏父子還將進行現場書畫展示,並與塞爾維亞藝術家進行小範圍交流。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