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月十二開始,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吃元宵,看煙花,熱鬧非凡。
□記者朱金中 實習生謝夢瑤文記者白周峰攝影
引子
中國人的春節習俗,除了年三十看春晚這一現代化氣息較濃的事情,大多都是經歷了數百年甚至兩千年的歲月沉澱。很多習俗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儘管有些會有點牽強附會,但仍可見其歷史漫長。
漢代之前,由於曆法等原因,春節的日期並不統一。一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才開始把農曆(即夏曆)正月定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西曆紀年,於是把西曆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而有關春節的習俗,大多數成熟于宋代。“宋代是一個很典型的市民社會,習俗又是一種市民文化特質濃厚的儀式。”河南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孟憲明先生説,很多過年的習俗發展到宋代,産生了一個質的變化,基本進入了成熟階段。
如果説宋代是中國人春節習俗的成熟期,那明清就是春節習俗的定型期。大多數習俗就是在這個階段基本成型,並延續至今的。
過春節一個很重要的習俗就是拜年。拜年這個習俗據説是從正旦朝會中演變而來。最早是大臣們初一跑到金鑾殿給皇上朝拜,高喊“皇上吉祥”之類。後來大家覺得這種祝福方式不錯,下殿之後,大臣們之間也互相拜個年,再後來就變成了全民共拜。
宋代流行的是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類似現在的賀年卡拜年。到了明清時期,拜年這種習俗逐漸成熟,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述:“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增加了“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説:“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進入電子時代後,手機短信拜年一度火爆一時。進入網路時代後,QQ拜年、微信拜年又成為新興的拜年方式。
春節諸日各有講究
明清時期,春節的各種習俗,大多沒有質的改變,不過對於任何習俗來説,完善定型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一個比較完善的流程,比如除夕幹什麼,初一幹什麼,初五幹什麼,等等,都是在明清時期完善的。”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喬臺山先生説,現代過年的各種習俗,大都是明清時期延續下來的。
春節,是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的,這一天也被稱為“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塵和祭灶。
從二十三到除夕,掃塵、貼春聯、蒸花饃等各種習俗不一,但都表達著一個意思,就是準備各種年貨,迎接春節。
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晚上,就是除夕。到了明清時期,在大年夜,吃年夜飯、守歲和給晚輩壓歲錢的三大習俗已經非常完善,儘管各地的形式和內容略有差異,但內涵一致,都是為了討個吉利。
正月初一,為了博開門大吉的彩頭,大清早,人們開門首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開始拜年。“在我們豫東老家,大年初一全家人要在家裏過年,各家各戶都是這樣,但有一種人例外,那就是乾兒子。乾兒子這一天也要到乾爹乾娘家裏團聚。”孟憲明先生如是説。
大年初二走親戚,嫁出去的閨女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裏,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裏,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不過在很多地方,這一天也是上墳掃墓的日子。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個破,意思就是春節裏有些事,初五之前不能做,比如掃地、倒垃圾等,破五之後就可以做了。”喬臺山先生説,破五的習俗就是從明清固定並延續至今的,按清代《燕京歲時記破五》的描述:“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
在很多地方,初五還是送窮神迎財神的日子。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迎接財神。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
…………
從正月十二開始,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民間有句俗語:“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元宵節到了明清時更加完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清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飲食習俗突出團圓
春節重點戲是“吃”,“寧省一年,不省一節”。這也許是農耕社會因生産生活不易累積下來的習俗。
在長達數千年的春節習俗演變過程中,春節食俗有著漫長而複雜的變化。到了明清時期,由於生産力水準沒有大的變化,春節食俗才完善和固定下來。
春節的食俗五花八門,各地差異很大,但共同的一點是吃“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全家人坐在一起,熱熱鬧鬧,紅紅火火,充分表現出“家”的溫暖和價值。“年夜飯的食品很有講究,大都寓意吉祥、美好。如一定要有魚,寓意年年有餘;如有些地方年夜飯要上火鍋,寓意紅紅火火;如主餐過後要上甜食,寓意甜甜蜜蜜;如飯後上蘋果,寓意平平安安。”喬臺山先生説,俗話説,“好吃莫過餃子”,全家人齊動手,你搟皮兒,我包餡兒,其樂融融。還有在餃子中包皮錢(硬幣)的,誰吃到預示著誰來年財運亨通。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著收成一年比一年高,生活水準一年比一年高。
當然,由於地域的差異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現在的春節食俗和明清時期已經有了很大變化,但唯一沒有改變的,就是年夜飯。從某種意義上講,年夜飯不在於吃什麼,而在於吃的過程,和誰在一起吃,吃的時間和場合。
元宵節吃元宵。這是一個以食品名稱命名的節日,或者説是以節日名稱命名的節日食品。元宵又叫湯圓,寓意團團圓圓。上有圓月,下有湯圓;或者是天上月圓,碗裏湯圓。順天應時,天人合一。
從先秦到明清,再到今天,中國人的春節經歷了長達數千年,不論是那些已經消失的,還是延續至今的;不論是那些被人遺忘的,還是與時俱進的,春節習俗從未離開過我們的生活,因為它一直流淌在我們民族的血液之中。
(全文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