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雷泓霈:“恐歸族”呼喚原味的年文化

時間:2015年02月10日 09:10 來源:星辰線上——長沙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原標題:雷泓霈:“恐歸族”呼喚原味的年文化

    2月8日,一對父子從重慶沙坪壩青木關出發,安全抵達老家湖北省黃梅縣龍感湖農場。此前,33歲的兒子小陳15年沒和家裏聯繫,以致戶口被登出。小夥自覺混得不好15年沒回家,母親眼睛快哭瞎。因為辦理一張臨時身份證,重慶民警得知他恐歸15年,便通知了家人。(2月9日《重慶晚報》)

    小陳自覺混得不好15年沒回家,這樣的“恐歸族”,在年輕人中並不鮮見。有心理專家稱,他們顯得很矛盾,想回家過年,又怕回家過年;思念親人,卻又不願意面對親人,總認為功未成、名未就,有何臉面回鄉面對父老。筆者認為,這種不良心理的産生,固然與小部分人自尊心過強、心理脆弱有關,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必要呼喚原味的年文化。

    所謂原味的年文化,就是説,過年,外在的熱鬧歡騰是其次的,人們借助過年來表達守望相助、深情祝福、闔家團圓、寬容感恩、珍惜親情等,才是最初始的意義。這個過程的作用,就是凝聚人心、整理情緒、重新出發。

    換言之,就算當下的我們“歸來卻空空行囊”,社會地位仍不夠高,公共形象仍不夠好,事業、愛情還沒著落,但我們仍是故鄉最親密的孩子,仍是母親倚門翹首期盼著的遠方遊子,我們要努力回到“心靈的故鄉”,讓疲憊得到消解,讓焦慮得到釋放,讓思念得到伸展,讓親情得到昇華,讓精氣神等戰鬥力不斷提升。這種充滿團圓和愛的沉澱,與文化記憶和甜蜜感受緊密相連,而與功名利祿無關。

    時下,“回家恐懼症”幾乎演變成一種嚴重的社會現象。人們過多地用金錢、地位丈量當下的成功,過多地存在攀比思維,過多地用虛榮心裝扮自己,人為造一座“精神大山”,而寧願扔掉淳樸厚重的年文化,以致一些人寧願不回家過年,這已淪為一種舍本逐末。

    這些年來,我們的物質發展獲到了很大成功,也讓不少年輕人患上了“成功崇拜症”,認為掙錢多才是成功,發大財才算有出息,而將精神發展、文化發展、道德發展、“溫情的發展”,扔到了一邊。有報道説,現代社會有“三粒毒藥”,即消費主義、性自由和成功學,其中成功學以速成為噱頭,以名利為藥效,誤導急於走捷徑成為人上人的年輕人投身其中,使其投機成癮。一些人甚至認為,如果沒有賺得豪宅、名車、年入百萬,就證明自己不行。這樣為別人而生活,成了物質化的奴隸,怎麼會有從容淡定、平和優雅的過年心情呢?“恐歸族”的自卑心態,就産生於這種價值觀的偏差。

    《紐約時報》著名記者亞歷德拉·羅賓斯提醒人們:“如果孩子們過度追求成功,那麼,無論他們獲得多大的成就都會感到遠遠不夠。”扔掉自欺欺人的“面子崇拜”、“成功崇拜”吧,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從相互攀比的世俗觀念中走出來,為過年注入更多真誠、溫暖,使其變成溫馨的心靈港灣,讓年文化返樸歸真,過年才會成為我們“心靈的加油站”。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