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傳統民族服飾的僰人
僰人先祖的靈魂片
“祖先在崖子上,主公在崖洞中,老人在供桌上,朋友在酒桌上。”
這首流傳已久的民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舍得鄉白泥塘村的男子幾乎都會唱。月光下,每當篝火燃起,人們就會唱起這首原始古樸、蒼涼悲愴的民歌,仿佛是在唱著隱匿在村寨裏鮮為人知的秘密。此次我與雲南省彝族學會考察團的專家學者們踏訪白泥塘村,是因為之前有人向考察團透露,他們不僅知道僰(音“勃”——編者注)人,而且還在趕街的時候見過僰人,僰人的寨子就在大山深處。
海貝頭飾和鑿齒習俗
天近黃昏,我們的越野車駛進了白泥塘村。村子四週怪石嶙峋,滿目都是石崖石屋。村民聽説有訪客,特意穿上了艷麗的民族服裝站在村口。一些婦女的衣服上有太陽和大海的圖案,精美的頭飾上綴著大量海貝,形似雞冠。這種稱為“沖天帽”“雞冠帽”的頭飾,與發現的川南僰人的古老風俗一致。
這時,專家學者們從村民的笑容中有所發現:露齒時,兩顆用金屬薄片鑲的側門牙熠熠生光。這讓專家學者們大吃一驚——1974年,在四川宜賓發掘出10具懸棺屍骨,其中7具成人屍骨有6具都被打掉了兩個上齒。白泥塘村民説,打牙的風俗是老祖先遺留下來的,是為了防止人染上瘴氣後牙關緊閉灌不進湯藥而斃命。這與《新唐書》對古代西南一些民族風俗的記載完全吻合:“又有烏武僚,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飲藥,故自鑿齒。”
白泥塘村打牙的風俗,是不是古代僰人鑿齒習俗的傳承或演變?這還有待深入研究。
DNA檢測的思辨
丘北縣境內的僰人後裔,自稱“鍋潑”“僰族”,其他民族稱他們“海巴族”“伯族”,1956年民族識別時,將其歸入彝族白彝支系。目前,丘北境內共有僰人1557戶6894人,主要分佈在官寨、舍得、雙龍營、膩腳、樹皮等6個鄉(鎮)20個村民委員會的44個自然村,其中純僰人村寨19個,與其他民族雜居的僰人村寨25個。
在考察中專家發現,在當地“僰”與“白”的發音是相同的,但村民不會説白族話,服飾也與現代白族大相徑庭。
此前,2003年6月雲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曾來到白泥塘,對村民進行人體DNA檢測,經過比對觀測,發現明顯帶有百越民族的特徵。
這一結論,似乎與僰人即今日白族之先民的觀點相悖。關於古代僰人到底是今天哪個民族,在學界歷來有多種觀點並存。例如,中國現代民族學奠基人之一黃現璠先生(1899—1982)研究認為:“僰即為濮,即越人,人們多叫為百濮、百越,唐朝前以俚獠著稱……”另外,他在其多種撰著中,都明確認定僰人即屬百越。
懸空的隱秘“祖棺”
丘北僰人的葬式很特別,不將死者的屍體入棺行葬,不看墳地,不擇吉日,不築墳堆,不立墓碑,更沒有祖墳,而是取死者的“靈魂”,“入祖”進行洞穴葬。這一葬俗,一般是在死者行將咽氣的時候,由族長取一塊薄銅片迅速在死者臉部上方剪一幅寬約4釐米的半身側像,刻上眼鼻口,稱為“取靈”,所剪銅片俗稱“靈魂片”。為了保持死者與後代“血肉相連”“世代相傳”的關係,銅片上要蘸染孝子的指血,然後由孝子妥善保管,待到祭祖時交給族長“入祖”,實行洞穴葬。
考察中,雖然沒有發現“僰人懸棺”,卻發現了懸空的“祖棺”。祖棺由櫻桃樹或樺桃樹榦鑿製成筒狀,高約30釐米,直徑約40釐米。祖棺從砍樹取材到鑿製成形的整個過程,都要保持懸空。他們認為只有使祖棺懸空,不接觸大地和土壤,靈魂才能順利進入天堂。
村裏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祖棺,裏面裝著一些代表先祖靈魂的銅片,由家族中最有威望的族長負責管理。平時將祖棺隱藏在一個高而隱蔽的天然洞穴,這個地點只有族長一人知道,祭祖時取出供後人祭拜。祖棺被視為神聖之物,不許外人觀看和移動。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只有不被外人看見,不遭日曬雨淋,才能安寧。存放祖棺之前,崖穴內的土壤要全部掏擦乾凈,安放妥當後即把洞口封好,以免被外人發現。每次祭拜後,又變換新的地點秘密存放。
到達白泥塘村的第二天,經過鄉長溝通,村主任李加興終於同意讓考察團員參觀他家的祖棺。在一片石林裏,他的兒子李自華和村民趙石才帶領我們來到一處隱蔽的懸崖邊。一眨眼,他們便像猿猴一樣攀爬了上去,在一個岩洞中取出祖棺。李加興説,他們老祖宗的葬俗就是懸棺,後來改成用小匣子裝靈魂片了。專家推測,當年僰人戰敗逃亡,不可能攜帶笨重的棺木同行,也不可能再繼續使用懸棺葬,何況丘北一帶又缺乏適合擺放懸棺的崖壁。於是,葬俗改變,出現了奇特的祖棺。這一葬俗源於何時,沒有文字記載。專家從棺內靈魂片氧化程度分析,約有500年左右,這與古代僰人懸棺葬終止的年代和丘北僰人洞穴葬形成的年代基本吻合。
“娃娃過江”與“清洗靈魂”
由於丘北僰人村寨交通不便、資訊閉塞,至今仍保留著很多古老的習俗、語言和服飾等民族傳統文化。當地人代代相傳,祖先是為了躲避戰亂才從“江外”渡江逃到丘北。為了紀念祖先渡江逃難的歷史,當地一直流傳一個風俗:小娃娃出生,都要放到水裏讓他們過一次“江”。
丘北僰人“清洗靈魂”的祭祀儀式也很獨特。祭祖日在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蛇日,一年一祭。也有經濟條件較差的家族兩年一祭,甚至三年一祭。祭祖之日,全家族男女老幼聚在一起,殺豬宰羊,在族長的帶領下帶著供品前往藏放祖棺的地點。族長從洞穴中取出祖棺,當眾清點棺內“靈魂片”的數目,如果數目增多,就證明族中有人私自“入祖”;如果減少,則説明有人“盜祖”。族人當眾查明原因後,由族長當場抽減或增補銅片,直到族人沒有異議,才用清酒“洗靈”(即清洗靈魂片),然後擺上供品祭獻。如果上次祭祖以來,家族中有符合“入祖”資格的死者(年滿60歲以上的死者才可入祖),就還要舉行入祖儀式,由族長將他們的“靈魂片”統一放入祖棺,並再次公佈靈魂片的數目,供下次祭祖時核實。最後用新的白麻布包裹好靈魂片放入祖棺內,由族長獨自抱著祖棺選擇另外的洞穴秘密安放。
(朱法飛 文/圖 作者為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