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中國民間機構赴日本皇室遞信函 追討被掠唐代文物

時間:2014年12月24日 08:38 來源:新民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現存放于日本皇宮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

  ■ 現存放于日本皇宮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

  本報訊 (記者 樂夢融)來自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的三位民間人士計劃在今天前往日本皇室,遞交歸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的信函。今年恰好是誕生於唐朝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建立1300週年,今天又恰逢日本天皇明仁的生日。

  今年8月7日,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曾致信日本駐華大使轉交日本天皇,要求歸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在當時于兩國都産生了廣泛影響。4個月過去了,日本皇室公開表示收到信件,但一直未予以答覆。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是目前已知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被掠到海外分量最重、體積最大的文物,現藏日本皇宮。它見證了唐朝冊封管轄東北的過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東歸學習盛唐的往事,記載了中國統一的歷史進程,對中國東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該機構的追討部部長王錦思表示,希望在12月23日皇宮開放之時當面再次遞交要求歸還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的信函,但會遵守當地法律,只是合理合法向日本皇室遞交信函。該機構助理孟惠忠還表示,所以選擇在這個時間趕赴日本,應該讓日本天皇知道,他家裏還存放著從中國掠奪去的文物。

  這次赴日,他們還將蒐集有關中華唐鴻臚井刻石等方面的證據,並將在日本皇宮宮墻外慶祝中華唐鴻臚井刻石1300歲生日,並特意從國內帶來十三樣“生日禮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曾放置的遼寧旅順的海水、岩石、楓葉、貝殼、魚幹,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制壽桃、一幅繪畫、四條橫幅。

  歸還掠奪文物在國際上有先例。2005年韓國朝鮮向日本共同討要“北關大捷碑”成功,令中國民間機構看到了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回歸中華的曙光。“北關大捷碑”是為紀念朝鮮義勇軍16世紀末擊退豐臣秀吉率領的日本侵略軍建造的,在日俄戰爭期間,侵佔朝鮮半島的日軍將“北關大捷碑”盜運日本,1906年4月交由靖國神社保管。2005年在朝韓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離開朝鮮半島100年後,該文物回歸它的誕生地。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只是日本掠走中國文物的冰山一角。從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結束長達五十年時間裏,日本自中國所擄金銀、文物數量巨大。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據統計被日本掠奪的文化財産共1879箱、360萬件,破壞的古跡達到741處,著名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至今不見蹤影,而民間流失文物無法估計。

  【相關連結】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誕生與傳承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本是一塊重逾9噸,單體10多立方米的駝形天然頑石。西元713年,唐玄宗遣鴻臚卿崔忻從長安前往遼東,冊封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714年夏天,使命完成後,崔忻原路返回長安,路經都裏鎮(今旅順),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于黃金山下鑿井兩口,史稱“鴻臚井”、刻石一塊,永為證驗。

  刻石文字共29字,分3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書寫:“敕持節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作為渤海歸入大唐版圖的歷史見證,史稱“唐鴻臚井刻石”。

  1895年,清朝將領劉含芳修建四柱石亭(“唐碑亭”)護衛刻石,並在崔忻題刻左側加刻小字:“此石在金州旅順海口黃金山陰其大如駝唐開元二年至今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光緒乙末年冬前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貴池劉含芳作石亭覆之並記。”

  從西元713年至今,“唐鴻臚井刻石”已經經歷了近1300年的歷史。

  日俄戰爭(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期間,日本佔據旅順以後,“唐鴻臚井刻石”引起了日軍的注意。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軍省以日俄戰爭“戰利品”的名義將刻石獻給日本皇宮。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