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蔡崇達推新書《皮囊》 韓寒吐槽其拖稿三年

時間:2014年12月23日 13:45 來源:廈門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蔡崇達,80後,閩南人,在媒體圈中擁有傳奇人生。曾任職于《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現任《中國新聞週刊》執行主編; 2013年創辦男裝品牌“單農”,目前單農已成為國內最具藝術質感男裝品牌,現有近30多家門店,業內預估市值過十億;首部作品集《皮囊》于12月9日全面上市。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廈門也頗有緣分。2007年他從三聯辭職,在《廈門日報》任記者數月。

  出版社説蔡崇達任性了!明明已經在北京辦過新書發佈會,他卻要帶這本《皮囊》來福建做分享。蔡崇達答要回家啊!我要回家,書也要回家。因為這本書每個故事都是閩南的故事,每個思考方式都是閩南人的思考方式。

  8年前,他曾寫過一篇“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的博文,而這也是他昨晚在廈大演講的主題。他寫道,“或許,生活就是套這樣的問卷,你沒有回答,它會一直追問下去,而且你不回答這個問題,你永遠看不到下一個問題。”

  寫書,想看見更多人

  在《廈門日報》工作時,曾跟同事提起出書的渴望

  寫書這件事,蔡崇達想了很多年,從中學時代和韓寒一起獲作文獎就開始了。2007年他跳槽來《廈門日報》寫新聞的日子裏,也跟同事提起過出書的渴望。未成形,是因為他覺得書是神聖的東西,對文字的要求一直苛刻。

  這樣一個人開始寫書,勢必花了很多情感的力氣。答案躺在《皮囊》的後記裏。30歲那天,蔡崇達在大英博物館參觀一場展覽:長長的展臺,鋪滿各種藥丸和醫療器械,每一列都隸屬於最下面標注出的一個個主人公——陳列著已逝的人們自認為生命最美好、最痛苦時刻的照片,以及他們最後時刻的面容。

  閱讀著一張張臉,蔡崇達突然想起已經離世的父親。“我才發覺,我其實不認識父親,即使我們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蔡崇達説,也是那時他開始想認真“看見”更多人,“看見”自己。

  拖稿三年卻改不動

  幫他出書的韓寒吐槽:“這個時代比我還能拖稿的作者不多了。”

  好不容易決定要出書了,蔡崇達卻又任性了。“心理壓力挺大,想寫好一些再好一些,就不斷想改稿子。”蔡崇達告訴記者。幫他出書的韓寒也禁不住吐槽:“這個時代比我還能拖稿的作者不多了,蔡崇達先生拖了三年。”

  不放心,是因為蔡崇達對這些文字太珍視了,並且一個個身邊人的故事,最終指向了他自己。就像白岩松所説,蔡崇達寫的是一部內心紀實。蔡崇達自己也説這種寫作有點像自我解剖,痛,但也讓他盡可能地“看見”想珍惜的人,他的阿太、他的父親母親。這些記憶也讓他清晰地看到,藏在人生裏的,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把出書的事情交給韓寒,也是蔡崇達對這本書負責的方式。兩人從高中參加作文競賽結識,一直都是“遠方的好朋友,彼此眺望著”。在今年《皮囊》的新書發佈會上,遠方好友韓寒果真在“遠方眺望著”未能親臨現場。不過,他託人送來一輛自行車,告訴蔡崇達你得減肥了。蔡崇達笑著説,他們是那種只要需要都會在身後的朋友。《皮囊》書稿的成形,也多虧了韓寒在背後的催促。後來,這本書稿還被這些年來與蔡崇達因工作結緣的劉德華帶到劇組去讀。後者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三天,主動給他寫序説:“認識崇達、看他的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忘了説,糾結了三年,蔡崇達並沒有改動太多文字。因為他發現根本改不動,也因為那些烙在骨骼的一切,從一開始就是激情澎湃地落在紙上。 本報記者 郭睿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