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張愛玲曾將《金鎖記》改編成英文小説《粉淚》

時間:2014年08月05日 09:04 來源:現代快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九六三年,張愛玲在美國開始跟夏志清往復書簡,直至一九九四年,這三十多年間的信件,張愛玲寫了一百一十多封,在這些信裏,張愛玲談創作、談翻譯、談出版、談讀書、談生活、談友情,時間跨度非常大,涉及面非常廣。通常在每封信後面,夏志清會加上或短或長的按語,對信裏所載之事實及其背景做些批註和説明。通過這些信件和按語,我們得以真正而長久地注視張愛玲謎樣的人生,那些被痛苦與喜悅所包覆的真相。

  志清:

  近來可好?我這些時都沒寫信來,因為一直在忙著改這小説,上星期總算寄出,大概日內該收到了。寄出後又發現些錯誤,這裡附上兩頁,代替原來的第53、54頁。至於為什麼需要大改特改,我想一個原因是一九四九年曾改編電影,留下些電影劇本的成分未經消化。英文本是在紐英倫鄉間寫的,與從前的環境距離太遠,影響很壞,不像在大城市裏蹲在家裏,住在哪也沒多大分別。你説也許應當先在雜誌上發表,恐怕風格相近的雜誌難找。《星期六晚報》的小説似乎不是公式化就是名作家的。Esquire新文藝腔極重,小型雜誌也是文藝氣氛較明顯。以前的代理人沒試過雜誌,大出版公司全都試過,Random House是Hiram Haydn看過。我覺得在這階段或者還是先給你認識的批評家與編輯看看,不過當然等你看過之後再看著辦,也不必隨時告訴我。事實是在改寫中,因為要給你過目,你是曾經賞識《金鎖記》的,已經給了我一點insight,看出許多毛病,使我非常感激。我喜歡收到信,自己卻寫慣一兩行的明信片,恐怕令兄不會高興跟我通信,但是我希望你們倆不論有什麼作品都寄一份給我看看。我對翻譯很有興趣,預備在Joint Publications Research Service領點政治性的東西來譯,但是他們根據學位給錢,而我連大學都沒讀完。有個Joint Committee on Contemporary China,貴校的Prof. Doak Barnett &Prof. C. Martin Wilbur都在裏面,不知道他們找人翻譯是不是也分等級?得便能不能替我打聽打聽?這是不急之務,請不要特為抽空給我寫信。我月底搬家,地址是:

  1315 C Street SE, Apt. 22

  電話仍是547-1552。祝

  安好,前一向Harlem出事我擔心是不是離你們這裡很近。

  愛玲

  九月廿五(一九六三)

  一九六二年三月張愛玲從香港回來,即搬進她丈夫賴雅(Ferdinand Reyher)同年正月找到的一個公寓。後她又來信説她將於一九六三年九月底搬進同城 Apt. 22,1315 C St, S.E.。一九六七年張愛玲搬居麻州康橋後,曾寄我一份三頁的履歷表。上面寫到她于同年十一月遷入Apt. 22, 1335 13th St, S.E.。

  信中提到的那篇改稿是她謂已寄給我審閱的那部英文小説稿The Rouge of the North(北地胭脂)。此稿脫胎于《金鎖記》,原題Pink Tears(《粉淚》),一九五六年她居留麥道偉文藝營(MacDowell Colony)期間,即在專心寫作這部小型的長篇小説了。

  一九五七年初,《粉淚》可能已經完稿,但根據司馬新的記載,出版她第一本英文小説《秧歌》的Scribner公司,卻“不準備選用她的第二部小説,即《粉淚》。這個消息對她當然是個不小的打擊”。因之有好多年她把《粉淚》拋在一旁,從事其他的編譯寫作計劃。

  從香港回來後,她決定把《粉淚》改寫成《北地胭脂》,一九六七年終於由倫敦Cassell書局出版。

  大家都知道,《北地胭脂》的中文本即是《怨女》。

  愛玲自己分析《粉淚》失敗,一因“英文本是在紐英倫鄉間寫的,與從前的環境距離太遠,影響很壞”;二是因為一九四九年愛玲曾把《金鎖記》改編電影,片雖未拍成,“留下些電影劇本的成分未經消化”。要好好研究《金鎖記》轉成《怨女》的經過,那部電影劇本假如還能找到,應該受到我們的重視。

  愛玲要我把《北地胭脂》稿找幾個“批評家與編輯看”。除了哥大幾位教授,紐約的名批評家和編輯我實在一個也不認識。後來愛玲信上指名要我找同係教授Donald Keene,只好硬了頭皮請他把書稿加以審閱,但他的反應並不太好。早在五六十年代,美國學人間譯介古今日本文學的,Keene即已推為第一功臣。他居然看了《北地胭脂》稿,也算是我天大的面子。Keene二○一二年入日籍,定居日本。

  賴雅身體越來越壞,每月只領到社會福利金五十二元,連付房租都不夠。愛玲在改寫小説期間,電影劇本也不寫了,只好靠翻譯工作來維持生活。為此她在信上問及Doak Barnett, C. Martin Wilbur這兩位哥大教授。後者中文名字叫韋慕庭,一直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保持了友善的關係,一九九七年去世。Barnett耶魯大學畢業,一九四七年取得該校國際關係碩士,一九六九年即離開哥大,到華府著名的研究機構Brookings Institution去工作,一九九九年因肺癌去世。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