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彭彥植畫的“孔明北伐地圖”。
孩子將一本文學書籍看完,到底收穫了什麼?這是家長和老師最關心的。昨天,市育才小學六(2)班班主任兼語文老師丁巍瑋,告訴了我們答案:讓學生寫讀後感,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幅圖畫,抑或幾個優美的詞句等等,這些都是收穫,“潤物細無聲。”
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很重要。每個月,丁巍瑋老師會安排學生閱讀文學書籍,並要求寫讀後感,辦成手抄報或個人小報。在看完經典名著《三國演義》後,班上男生彭彥植不僅寫下讀後感《諸葛武侯PK司馬仲達》,還用筆在旁邊畫上一幅“孔明北伐地圖”,圖文並茂,很是詳實。
“孩子們在閱讀中,會有所思考有所想法,沒必要用大篇幅讀後感來表達,只要是和文學書籍內容有關的想法,都可以。”丁老師認為,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一樣,對閱讀的興趣也不一樣,在孩子這張“白紙”上,需要家長和老師正確引導,給予鼓勵。
孩子閱讀什麼樣的文學書籍,更加貼近生活和學習?丁老師的方法是,結合課本,進行擴展。課本上有作家蕭紅的《夏午》,其摘選自文學書籍《呼蘭河傳》,就推薦孩子們看《呼蘭河傳》。課本上有作家林海音的《遲到》,就推薦看《城南舊事》。將文學書籍和課本同步閱讀,除了有“趁熱打鐵”的效果,還可以讓孩子們喜歡上閱讀,豐富生活,培養閱讀的好方法、好思維,養成愉快閱讀的習慣。
記者胡義華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