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散文家張曉風:英雄故事需要傳述

時間:2014年06月17日 15:00 來源:深圳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6月16日是黃埔軍校建校90週年紀念日,由深圳圖書館和深圳市越眾影視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黃埔講堂”15日正式開講。臺灣散文家張曉風受邀作主題為《破曉長河起大風——你,還沒有愛過》的講座。現場還朗誦自己的散文名篇《你還沒有愛過》。

  散文家中的名家

  張曉風,筆名有曉風、桑科、可叵等。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8歲隨母親一起赴臺,後畢業于東吳大學,曾任教東吳大學和香港浸會學院。36歲時,被臺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張曉風創作過散文、新詩、小説、戲劇、雜文等多種不同的體裁,以散文最為著名。詩人余光中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講座伊始,張曉風先講述了南明儒將、詩人張煌言的愛國故事,每講至動情之處都忍不住落淚。她介紹,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為漢族人,崇禎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南京失守後,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後奉魯王,聯絡13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20余城,堅持抗清鬥爭近20年。至南明永歷元年,永歷帝、監國魯王、鄭成功等人相繼死去,張煌言見大勢已去,散軍于南田之懸嶴,隱居不出。

  “張煌言于南明永歷十九年被俘,最後受死之際,他望著杭州鳳凰山的方向,遺言就三個字:‘好山水’。”張曉風説,“我們有大好河山,是值得我們用生命去保護的。”

  張曉風還回憶了其父親和一個同是黃埔出身的朋友當年在戰場上的故事。“兩人在戰場上困得不得了,但不能睡覺,因為必須保持清醒。結果他們倆就各自拿著一把槍,然後站著,背對著背,不敢躺下去睡,就這麼休息一下,以防萬一有狀況可以馬上叫醒對方。雖然這個站著背對著背的姿勢是一個有點可笑的姿態,可是令我非常感動。他們那一代的生活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

  今天我們怎麼愛國

  張曉風表示,我們都知道上一代如何保家衛國,但在沒有戰爭的年代,怎麼去愛國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有一個神學家,他講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大意是殉道者有兩種,一種是活的殉道者,一種是死的殉道者。‘死的殉道者’就是為了一個真理去死,可有些人是活著,一年365天在做殉道者。可是活著怎麼做殉道者?我覺得活著就是為所愛而受苦。”

  “今天我們怎麼愛國,其實有點像愛父母,我們要替他們設想週到,也要在各方面去照顧好。國家是一個很大的組織,就像父母一樣,有時候想得不週到,並不是各方面都很厲害,所以這時我們應該利用做子女的特長來幫助父母,幫助國家。”在張曉風看來,從前是用血汗來愛護我們的土地,今天愛國家也要保護土地。“保護土地就是保護環境,踐行環保,但這恐怕不容易做到,因為當下土地頻繁開發,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所以就要求我們擁有多元的知識,去愛護我們的土地。”

  張曉風強調,今天這個時代已不同以往。“我們在一邊去緬懷古老的先人,以及他們所呈現出來的愛時,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有創造性地愛。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教育自己及其子女,讓我們這個民族能夠提升,也讓這個民族可以永恒。”

  歷史故事需要傳述

  值得一提的是,張曉風父親為黃埔七期,《你還沒有愛過》是張曉風為黃埔而作的文章。在此次“驚濤偉岸——黃埔軍校90週年致敬展”中,現場設有專櫃——“《你還沒有愛過》——作家張曉風及父親單櫃”,展出張曉風專程從臺灣攜來的其父親黃埔相關物品,包括勳章、皮靴等,以及自己本人的手書文字。

  “勳章其實是不那麼重要的,就是一塊漂亮的圖案挂在胸前。可是我覺得,在整個的國家和民族中,有不少人的勳章其實就是他們身上所流的血,這就是最漂亮的勳章。”張曉風説。

  此外,張曉風認為,英雄故事需要傳述。“丹霞山有一副對聯,這副對聯是寫抗戰時候的心情,大致意思是説:‘我也想到這種仙境來修道,可是家國社稷是不允許我這樣做,我必須去打戰’。”張曉風介紹説,對聯撰寫者是黃埔軍校的一個教官,後來曾升任中將,但由於身體不好早逝了。“這樣的故事如果不講述就好像在深山裏頭消失了,只要我把這樣的對聯拿出來,再詮釋它,其精神就再出來了。我就覺得我跟這位黃埔軍官交上朋友了。我能詮釋它,我就詮釋了一段歷史,歷史需要詮釋,需要有人來説明;英雄需要傳述,需要有人知道他的故事。我們也不必在乎英雄生於何地,這都不重要,曾經是英雄就是英雄。” 深圳商報記者 聶燦 魏沛娜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