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文化遺産日主場活動”落戶北京西單文化廣場

時間:2014年06月16日 10:49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歷經歲月淘洗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大都因技藝的奇絕精深而讓普通人難以近身。前天適逢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産日”,榮寶齋木版浮水印、傳統藥香製作技藝、北京鬃人、泥塑彩繪臉譜、北京倣古瓷、繩結等百姓易於參與的“非遺”項目,分別由傳承人坐鎮,在西單文化廣場“2014年文化遺産日主場活動”中與市民互動——小朋友敲擊銅盤觀鬃人轉動、女孩提筆為孫悟空面具勾臉、老年人也拿起耙子體驗了一把木版浮水印,似乎只有能工巧匠才能觸碰的“非遺”技藝,百姓伸手可及。

  據悉,此次活動由文化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主辦,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中央文明辦志願服務工作組、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北京市文化局、西城區委區政府共同承辦。主舞臺上,白紙坊太獅、古彩戲法等展示引得市民頂烈日駐足,“根與魂”及“薪傳獎”專題圖片展則用文字記錄並傳遞著120名代表性傳人的故事。

  而最讓觀眾興味盎然的無疑是8座“非遺小屋”,在瀰漫的中藥甘苦味道中,一個小女孩正在用小手揉搓著藥丸,一招一式頗為專注;而倣古瓷的卡通造型無疑是傳統工藝的一種題材拓展,雖然一件作品尚在泥胎階段,仍不時引得小朋友走上前來;更有手巧的女孩依據圖示編織著各色繩編圖形……而小屋中人氣最旺的當屬兩位家族技藝中的年輕傳人:白霖,白氏鬃人第四代傳人;林泓魁,泥塑彩繪臉譜第五代傳人,兩人皆著中式衣衫,操著地道的京腔為觀者講述技藝的工序與歷史。

  在白霖的鼓勵下,7歲的劉怡辰拿起圓棍敲擊銅盤,鬃人隨之轉動起來,白霖還在一旁為她做著講解,“因為鬃人的底部是有彈性的豬鬃毛,敲擊時震動銅盤,鬃人也就動了起來。別看鬃人很小,但需要42道工序,衣服都是手工繪製,非常熟練的技師製作一個也要一天。這雖然是一門民間技藝,但看過《末代皇帝》就能發現,其實溥儀在宮廷裏也在玩兒。而在民間,老百姓因不能常去戲園子聽戲,於是就在家擺上鬃人,大人唱,孩子玩,其樂融融,因此鬃人也被稱作老北京的‘玩意兒’。”而80後林泓魁小學五年級便因同學過生日送了件自己製作的泥塑,而成了學校中的小名人,從此埋下了繼承家族手藝的伏筆。為了讓觀眾更易上手,他拿來了已經簡單勾描過的孫悟空臉譜,指導觀眾按照畫線填色,而畫完後,觀眾還可將自己的臉譜作品帶回留念。

  無論是鬃人還是泥塑彩繪臉譜,因其都與京劇有關,所以白霖和林泓魁對於戲曲都頗有研究。白霖自小便是少兒京昆的小演員,用他自己的話説是沒唱出名堂,後來就沒從事專業。而對於這門家傳的手藝,他雖從小接觸,但卻按部就班讀完了該讀的書。北外英語系畢業後,他一直在公司從事對外工作,後來深感家族技藝向國外推廣時遇到溝通不暢的瓶頸,他開始將主要精力用在了對技藝的研習上。“這些年我們常常去中小學為孩子傳授技藝,還有一些國際學校,包括一些在國外的講座,我會用英語給他們講技藝背後的文化底蘊,畢竟是民間手藝,涉及到很多的專用詞彙,這都需要了解技藝才能讓溝通更順暢。”而林泓魁則在李萬春先生誕辰100週年之時為其設計並製作了精美的臉譜作品。“我們的臉譜與演員在舞臺上的完全一致,而演員勾臉的方式都是清代記錄在紙上流傳下來的。但現在我們新創了按照京劇名家面部臉形塑形的譜式,也就是名家長什麼樣我們就做成什麼樣。”

  雖然兩位年輕人都對家族手藝樂此不疲,但白霖説,“傳統技藝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年輕人學的少,就像我們這樣的家族手藝,年輕人繼承下來的也不多,世家後代傳承下來的少到一個巴掌就能數得過來。”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記者 郭佳)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