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陳衝、馬未都、阿丘、曾寶儀等5位名人,分別踏上未知的旅程,去探尋屬於自己的歷史。從他們一路奔波的背影、從那些解開家族疑團的影像中,每個人都在問自己:我是誰?我從哪來?我們如何面對家族的榮耀,又當如何面對曾經的傷痛?記者 李光敏
自4月21日每週一晚10點半在央視綜合頻道開播,文化尋根節目《客從何處來》已播出過半,收視率和反響雖不如紅極一時的《舌尖》,卻也收穫了一大批忠實的擁躉,有網友評價“以個人歷史串起大時代的變遷,既有紀錄性、揭秘性,又有歷史感、人文感。”
在重慶永川一個偏僻的檔案管裏,攝製組找到了陳衝家族的一些資料。陳衝的高祖經歷了“湖廣填四川”,從湖南來到重慶巴縣做生意,在長江邊的一個小鎮定居下來。相對外祖父一支,祖父這一支並沒有那麼多清晰可查的事跡流傳,他們只是大時代裏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但當知道那些跟自己有關係的人,曾經那麼活過,陳衝不禁發出感慨:我從哪來,不僅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
2008年,易中天的父親説想去看看祖母的墳,那時候,他曾動過一個念頭,把家族的事情弄清楚,但後來發現這並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因為有太多細節弄不清楚。易中天説:“我們年輕的時候對這段歷史避之唯恐不及,改革開放以後大家都忙,現在醒過來,人都不在了,你問誰去?”《客從何處來》一年多前開始籌備,最初聯繫了四五十人,最終僅5位嘉賓的故事成型,除嘉賓因個人的種種顧慮拒絕或中途放棄,也有相當多的原因是查不下去了。
當然,也有一些歷史細節,就潛藏在身邊,一直等待去發現它。關於陳衝的外祖父張昌紹,上海電視臺曾製作過一部約30分鐘的專題片,介紹了其在醫學領域的傑出貢獻。他曾赴英留學,獲醫學博士和哲學博士學位,還在哈佛大學進修過。外祖父留給陳衝的,是一個沉湎于書齋的學者形象。攝製組還在上海市圖書館找到一系列資料,補齊了張昌紹18至22歲這段時期的經歷,那是陳衝的家人都不曾了解的歷史。
陳衝一集的導演葛西廂説,在節目拍攝過程中,陳衝一直都在思考:我是誰,我從哪來?她説,一路探尋下來,她慢慢找到了自己統一的人格。陳衝最後的答案是:你愛的那個人是誰,你就是誰。
《客從何處來》的執行總導演金輝説,做節目過程中,他曾回到舟山的老家,詢問父親關於金家過去的事,讓他沒想到的是,金家大院的舊址就在離他曾經上過的小學二三十米處,童年的他曾無數次走過祖先生活的地方。
節目總導演李倫直言不知如何定義《客從何處來》,“是關於歷史的節目,也是關於明星的節目,但更是關於人的節目,是一部可能不夠完整,但絕對有細節和溫度的私人歷史。”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