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今年4月,本報曾報道了由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製作中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中央新影集團等單位聯合投拍的大型人文紀錄片《大運河》,在北京舉行開機儀式,作為大運河申遺牽頭城市,揚州也是這部紀錄片關注的焦點。這幾天,紀錄片《大運河》攝製組再次來到揚州,聚焦揚州的會館以及碼頭。據透露,紀錄片《大運河》共8集,每集半小時,將於今年8月份在央視九套播出,用濃濃的運河民俗風情向世界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
央視攝製組再次來揚拍攝
解讀古今揚州人的生活變化
今年4月,大型人文紀錄片《大運河》主創團隊來到揚州,圍繞大運河與揚州的深厚淵源,以及大運河對揚州的深厚影響,展開了5天時間的拍攝。在央視鏡頭中,揚州的瘦西湖、大明寺、個園、鹽商住宅、普哈丁墓、崔致遠紀念館等具有揚州代表性的人文景點,被一一入鏡。作為唯一受訪的揚州文化學者,韋明鏵接受了央視的專訪。
最近,《大運河》編導李維寧一行來到揚州,此次在揚州的四五天時間裏,他們走街串巷,觀察眼前的揚州人,也採訪了“老揚州”,聽他們講述生活故事。
除了通過市民的視角解讀普通揚州人的生活,昨天下午,攝製組又來到韋明鏵家裏,通過這位揚州文化學者的視角,解讀運河給揚州帶來的繁盛,以及對比古今揚州人的生活,解讀揚州經歷了清代繁盛時期之後,對當今揚州人的生活有何影響。
在揚州的歷史上,經歷了漢代、唐代、清代三個繁盛時期,韋明鏵認為,尤其是在清代,鹽商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給揚州的書畫、戲曲、玉器、漆器以及清代揚州學派等諸多方面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在中國和東西方的交流史上,揚州之所以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仰仗于大運河,揚州深受大運河的滋養和影響,大運河對揚州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韋明鏵感言,四大徽班進京、揚州是崑曲的第二故鄉等文化現象,也是通過大運河這一渠道,蔓延擴展並生根發芽的。
如今,揚州的經濟地位雖然不如當年,但是,很多揚州人繼承了古代揚州人享受優雅生活的習慣,所以,現在,很多揚州人都注重子女的文化修養,例如,培養小孩在書畫、古琴、古箏以及揚州剪紙等方面的興趣愛好。當然,韋明鏵也指出,家長並不指望孩子將所學的這些作為今後的職業,也許這就是揚州人崇尚文化,延續了古代揚州人對優雅和安逸生活的追求。
央視九套將於8月份播出
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李維寧告訴記者,大型人文紀錄片《大運河》,是今年央視的一個重點項目,去年就啟動了這項拍攝工作,並於去年年底,派出兩輛車沿著運河南下,進行先期的采風,隨後開始拍攝,預計6月中旬完成現場拍攝部分,然後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寫稿和後期的剪輯,該節目將於今年8月份在央視九套播出。
據介紹,為助力我國正在開展的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大運河》將從運河沿岸的文化和鄉情入手,從千年水道、華夏糧倉、碼頭風雲、會館和它的主人們、腔與調、流淌的美味、古橋的前世今生、老街深處等8個篇章展開,通過故事和細節,展現大運河在增進中華民族凝聚力、促進不同地區文化融合所起的巨大作用。用鮮活的聲畫語言表現出大運河風韻,用濃濃的運河民俗風情向世界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
因為大型人文紀錄片《大運河》共分為8集,因此,幾個攝製組分別圍繞各自的主題進行拍攝,而李維寧一行4人組成的攝製組,主要拍攝“會館和它的主人們”以及“碼頭風雲”這兩集的內容,每個城市的會館和碼頭都各具特色,而揚州的會館和碼頭,則見證了揚州的繁盛。
李維寧直言,此次來揚州之前,他也查閱了揚州的相關史料,在揚州的短短四五天時間,他們也觀察、走近揚州人,深切感受到揚州人很享受安逸幸福的生活,
今天,攝製組將趕赴江都區邵伯古鎮,走近邵伯碼頭,講述它的前世今生,向人們呈現出這一古碼頭當年的繁盛景象。
揚州城與古運河同生共長
《大運河》中揚州將多次“出鏡”
作為從古到今溝通南北、東西交流的大通道,有著2500多年曆史的大運河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傑出貢獻。大運河的開掘推動了東西南北的經濟社會發展,改變了中國的人口和城市空間佈局,實現了黃河與長江的交流,加快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中華文明史上發揮出重要作用。
大運河與長城一樣有著悠遠的歷史。從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掘邗溝算起,大運河與中國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已有2500多個年頭。
千年揚州城與古運河同生共長,命運息息相關,對於運河,揚州人當懷有感恩之情,因此,李維寧感言,大型人文紀錄片《大運河》拍攝過程中,揚州是繞不開的話題,因此,今年8月份,觀眾朋友在節目中,會多次看到揚州“出鏡”,例如,在第一集的“千年水道”,講述到吳王夫差開掘邗溝以及隋煬帝開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時,就會出現揚州的鏡頭。
大型人文紀錄片《大運河》主創人員表示,此次他們用細膩的眼光一點點去挖掘運河流域的民俗人文歷史風情,傾聽大運河來到世上2500多年曆史長河裏最動人的音符,通過故事和細節展現大運河在增進中華民族凝聚力,促進不同地區文化融合的作用,用鮮活的聲畫語言表現出大運河風情文化。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