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5月23日電(記者 冽瑋)“絲綢之路西北地區珍貴典籍展”23日在陜西省圖書館首展。該展覽由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五省區文化廳主辦,共展出古籍181部,收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參展古籍100余部。有關人士稱,數省聯辦大規模珍貴文獻展覽尚屬首次。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展覽分兩部分:一是以展板文配圖形式介紹絲綢之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絲綢之路歷史,直觀再現往昔絲綢之路盛況;二是以絲綢之路為契機,匯聚展出西北五省區珍貴古籍,特別是收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珍貴古籍。如陜西省圖書館藏宋刻元補明遞修本《磧砂藏》、元大德十年(1306)刻明嘉靖遞修本《南史》、陜西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元建陽書坊刻本《纂圖互注南華真經》、三原縣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陜西通志》等。甘肅省圖書館藏宋刻宋元明遞修本《周書》、宋嘉泰四年(1204)呂喬年刻元明遞修本《東萊呂太史文集》、明抄本《太平禦覽》、唐寫本《妙法蓮華經》等。青海省圖書館藏清雍正五年(1727)內府刻本《欽定詩經傳説匯纂》、明正德十年(1515)張淮刻本《洪武正韻》等,青海民族大學明弘治二年(1489)司禮監刻本《少微通鑒節要》、明成化元年(1465)刻本《貞觀政要》、清初手繪本《山海經全圖》、青海省藏醫藥文化博物館藏清刺繡本《般若波羅蜜多八千頌》等,寧夏自治區圖書館藏西夏文佛經紙本《吉祥遍至口本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西夏寫本西夏文《佛經長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藏《穆聖傳》、《卡爾巴拉依戰役》等珍貴古籍。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表示,這次“絲綢之路西北地區珍貴典籍展”有以下特點:1、西北五省重要古籍均參與展覽,規模宏大,內容豐富。
2、展品從兩晉至清代,時間跨度長,版本價值高。最早的是甘肅省的東晉寫本《金光明經》,還有珍罕的唐代佛經寫本、宋元刻本、明清珍稀本等等。
3、版本類型齊全,應有盡有。寫本、刻本、稿本、抄本、手繪本、活字本均囊括其中,甚至還有特具藝術形式的刺繡本、銀汁抄本。
4、展品語種多,凸顯絲綢之路地域性特色。在展出的珍貴古籍中,除大量漢文古籍外,還有西夏文古籍、維吾爾文古籍、藏文古籍。這反映了絲綢之路所經之地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大趨勢。
5、宗教典籍豐富,反映了多民族多種文化傳播的特色。這次展出近十件宗教經卷,有些可以歸為敦煌遺書。絲綢之路所經之地,是多民族匯聚之地,也是東西方文化傳播通道,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信仰各自不同,又相互影響,形成宗教文化多種多樣。比如伊斯蘭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廣泛傳播和吸納改良。(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