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博物館日活動扎堆 文博場所仍需多“接地氣”

時間:2014年05月19日 09:25 來源:半島都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島城各博物場館扎堆搞活動聚攏人氣。但現實的情況是,多數市民對博物場館並不太感冒,能經常去博物場館參觀的市民更是少之又少。業內人士認為,博物場館如果開拓思路,改變一下傳統的“高大上”,或許能讓市民走近身邊這處“精神家園”。

  博物館,聽起來或許很生僻,但其實一直在我們身邊。青島文史專家魯海告訴記者,青島的博物館事業起步晚但發展迅速,1959年青島市才成立博物館籌備處,1965年正式成立青島市博物館,地址在大學路,後來隨著城市東擴,市政府決定在東部新城區建設新館,2001年新館對外全面開放。目前,青島不僅有青島市博物館、青島山炮臺遺址、青島迎賓館等文博類博物館,還有行業性的青島啤酒博物館、青島民俗博物館,以及主題類的嶗山茶博物館、郵電博物館,以及駐青各高校自身打造的科學技術類博物館。據介紹,現在青島的各類文博場館不論從數量上還是種類上,在省內都是絕對的龍頭,“博物館城”初具規模,各類文博場館有近60處。

  這近60處文博場館,5月18日將開展一系列活動。例如,青島市博物館博物館日將舉辦13項活動,包括魯迅的藝術世界、明清書法繪畫展、社會教育活動掠影等,青島啤酒博物館將舉辦2014老物件有獎徵集活動,青島西海岸博物館群也于5月15日成立,青島濱海學院世界動物標本藝術館還在博物館日前引進了大型北極熊標本。

  雖然各文博場所扎堆搞活動,但博物館對絕大部分市民來説還是比較陌生的,記者在街頭隨機調查,50名受訪者只有3名受訪者表示去過博物館。“博物館和普通市民之間確實缺少溝通。”市博物館資訊資料中心副主任羅琦告訴記者,博物館引不起人們的興趣,是全國性的問題,我國有各類文博場館3700余家,然而參觀人數現在卻處於低水準,與我國逐年增長的旅遊人數有鮮明反差。市博物館從2008年對社會免費開放,到2013年服務數量達50萬人次,其中八萬還是博物館“走出去 ”辦展覽等服務的人數。剩下的42萬中,三分之一是學校等單位統一組織來的。

  記者了解到,島城的各類文博場館,除了像青島迎賓館、青島啤酒博物館這樣的博物館,代表著青島建築特色、行業特色,能爭取到全國的參觀客流之外,像我們的青島市博物館、青島山炮臺遺址等場館,針對的都是本地市民,是讓本地人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但實際情況是,遊客特別是國外遊客顯得比青島本地市民對青島的博物館更感興趣。

  據博物館業內人士介紹,島城的各類博物館都有點“墻裏開花墻外香”,國外遊客人數在全年的參觀量中佔到相當大的比例,各博物館每年都接待一定比例的國外遊客。“本地建設的文化場館本地人不感興趣,只被當成一種旅遊資源,這和傳統的生活習慣有關,也和當下社會風氣有關,人民普遍缺乏休閒意識。”文史專家魯海認為,改變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和文化意識,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來改變。

  一直以來,博物館在很多人們心中一直是“高大上”的代表。在文化習慣改變需要一個過程的現實情況下,改變博物館“高大上”的形象,多接接地氣,也是業內人士普遍的看法。博物館可以增加活潑的元素,展示手法上能突破以櫥窗為主的簡單陳列形式,運用立體布展,採用多媒體、語音導覽 、大型場景展示和觀眾參與互動等多種方式,再多組織一些互動活動,多搞一些精品展覽 ,增加趣味性,更多的宣傳一下,相信會更多的人會走進博物館。(記者 張同順 )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