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至5月1日,憑藉一段《滿腹經綸》爆紅的相聲演員苗阜和王聲將率西安青曲社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舉辦兩場相聲專場。對於這次演出,苗阜用“進京趕考”來形容。“這場演出在春晚前就定了,也是想讓北京的觀眾看看陜西的相聲,我們知道北京的觀眾品位高,也特意準備了不少新段子。”
在北京衛視的馬年春晚上,苗阜、王聲合作的一段《滿腹經綸》受到觀眾熱捧。在央視元宵晚會上的《學富五車》更是讓兩人名氣大漲。其實在西安相聲界,兩人早已是名副其實的中流砥柱。幾年前,苗阜和王聲出於興趣創立了青曲社,“一開始是在茶樓演出,哪知道越説越好、場場爆滿。後來創立了自己的劇團,有了自己的劇場。”苗阜説。目前他們在西安的兩個劇場,每週演出20多場,場場座無虛席。
為什麼他們的相聲有市場、受歡迎?苗阜説,其實他們採用的是相聲傳統技法,加上新鮮的元素。比如“有個愚公移山,玉皇大帝派人把王屋與太行一搬走,WIFI信號立馬就滿了”就很能説明兩人的創作思路,“我們在想,相聲要往前發展不能只説老段子,但是新段子不能被網路的段子牽著鼻子走,即使把那些新鮮的元素、網路的段子抽掉,相聲也得立得住。”苗阜説,相聲界有句行話,要説講理的相聲。以《滿腹經綸》為例,用的就是“縫腿”的手法,一個人説開後,另一個人又能用紮實的基本功給“補”回來,提供足夠的知識點和資訊量。
談到陜西相聲跟京津相聲的區別,苗阜説:“主要是表演的節奏上,可能我們陜西人説話都比較快,整體節奏也比較快。”他希望觀眾能夠通過陜西相聲來了解陜西的文化。此前,有消息稱兩人還要在北京成立青曲社分社。苗阜解釋這個説法不準確:“我們是打算弄這麼一個園子,名字還沒想好,相聲演出是其中一部分。主要還是展現陜西的一些傳統文化特色,包括像涼皮和泡饃啊,這些都可以滿足。”苗阜和王聲的願望是,能守住相聲的西北大門,中興西北相聲,推廣如道情、快書、快板、帽翅、吹火、頂燈等陜西當地曲藝。他們説,相聲的行當要“打造牌子不打造人”,不能嘩眾取寵、不能投機取巧,關鍵在於將相聲這門藝術流傳下去,“為此我們推掉了大量和相聲無關的節目,一個相聲藝人就要做好本分,回歸劇場、發展自己的創作。我們想要做相聲藝人而不是明星,想把時間留在舞臺上,而不是在火車上。”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