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廣西立法保護千年古靈渠 為“申遺”保駕護航

時間:2014年03月03日 08: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中新社桂林3月1日電 (記者 楊陳)經歷了兩千多年風雨洗禮的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古靈渠,其修繕保護工作將有法可依。3月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靈渠保護辦法》正式實施,各級政府將遵循保護為主、嚴格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為靈渠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保駕護航。

  被譽為“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靈渠,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全長37.4公里,是世界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其工程主體包括鏵堤、南北渠、秦堤、陡門等,聯結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係,是中國古代溝通南北水路運輸的要道。

  如今,雖然其交通樞紐作用已然淡化,但仍發揮著農田灌溉功能,且已成為桂林著名的旅遊勝地,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靈渠還被國家文物局確定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為進一步保護靈渠,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必須有立法保護的規定,2013年12月25日,廣西自治區政府審議通過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靈渠保護辦法》,定于2014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

  該《辦法》不僅將靈渠水利工程文物本體及其各類伴生的歷史文化遺存和自然景觀納入保護范圍,還規定廣西區統籌安排靈渠保護專項資金,用于靈渠的保護、管理和修繕。

  此外,鑒于靈渠已開放成旅遊景區,考慮到景區配套設施及人流量對古跡的影響,《辦法》明確規定,在靈渠建設控制地帶內從事修路或者興建碼頭、水利、電力、電信、有線電視、市政工程等活動時,應當同時制定保護方案,避免造成破壞和污染;景區內的餐飲、娛樂、賓館等經營服務性企業,也需採用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的技術、設備和設施;景區的遊客承載標準,需經科學評估、合理確定後向社會公布。

  據廣西自治區文化廳介紹,日前當地已經完成了所有申遺資料的報送工作,靈渠有望于2016年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