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今年的北京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苗阜和王聲還參加了上海、天津、山東、湖北的春晚,除了天津春晚,在其他衛視説的都是《滿腹經綸》這個段子。
“我們要換節目他們不讓,只有在天津臺表演了《書文戲理》。”苗阜説。
《滿腹經綸》最早來源於苗阜的好哥們——上海品歡相聲俱樂部的金炎的一個兩分鐘的段子,“他在裏面講了《山海經》,我覺得這個點子挺適合我跟王聲的風格,就跟金炎打了招呼拿來用,擴充、人物塑造,最後變成了25分鐘的《歪批山海經》,就是《滿腹經綸》最早的版本。”
《歪批山海經》2013年9月問世,參加喜劇幽默大賽時,北京臺方面希望他們修改名字,最後改成了《滿腹經綸》,苗阜也覺得後者更好。
在呈獻給全國電視觀眾之前,《滿腹經綸》已經經過了700多場小劇場演出的錘鍊,一路從西安被選送到2013北京電視臺喜劇幽默大賽,最終從原始的25分鐘版鍛造成11分鐘的精華本,一炮而紅。
問他們寫了多久?苗阜笑了:“相聲的本子很多都是在表演中‘砸挂’砸出來的,甚至是‘現挂’。比如方言的那些,都是現場加的。還有那個‘枉凝眉’那四句定場詩‘那啥那啥啥’,其實那是我第一次講這個相聲的時候,忘詞兒啦。但王聲也不動聲色接下去了,最後還固定了下來。”
儘管《滿腹經綸》演出了那麼多遍,但卻一直給人百看不厭的感覺。
對此,苗阜的解釋是這樣的,“相聲有一個語言節奏,這是相聲藝術自己的規律。但是現在有些相聲,完全就是段子的堆砌,很多段子還是網上大家都見過的。這會讓相聲失去那種節奏。《滿腹經綸》好就好在結構結實。”
苗阜認為,好的相聲應該是60%的傳統技巧,加上40%的時下因素,“相聲當年為什麼火,因為跟當時社會接得很緊。”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