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海之南》總導演周垣:嘗試從海南視角講海南故事

時間:2014年02月07日 16: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海口2月7日電 (記者 關向東張茜翼)“在大陸和大洋兩種文化拉扯中不斷變幻的海南文化非常獨特,一直以來卻被誤讀、被誤解。我們從歷史書上讀到的海南是個連蘇東坡一去都要哭,都要做棺材的地方,它怎麼跟我們所見的有這麼大的不同?!我們嘗試著從海南視角講海南故事。”

  春節期間,七集人文紀錄片《海之南》,在海南當地電視臺反覆播放。有別於以往的大敘事手法,這部片子對海南歷史、人文、風物進行了細膩的、可觸摸式的講述,《沉香》、《花梨》、《滋味》、《人家》、《海口》、《祖宗海》……吸引了對海南本土文化陌生的人們,在當地引起了一場關於海南文化自覺的討論。

  該片的總導演周垣、執行總導演張彬新春接受了中新網採訪,講述為了用影像從真實的、可觸摸的角度講述海南,受了多少“煎熬”,收穫多少“感動”。

  “在大陸的其他地方,像北京、西安、南京,要做一個東西,無窮無盡的資料擺在你面前,你不需要再做更多的文化發掘。”周垣感慨,海南的歷史影像檔案非常有限,“沒有巨人的肩膀能踩一腳。”

  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探險記者克拉克和他的同伴們到海南拍攝了紀錄片《海南紅山之外》,畫面展示了海口新興港口之城的繁華、深山黎族百姓的生活。正是這些無聲畫面,海南島開始被世界所認識,也是《海之南》少有的可以的借鑒歷史影像資料。

  除了從檔案館、海口老街尋找舊影萍蹤,攝製組甚至在文物地攤上搜索老報紙。《海口》一集執行導演張彬説:“海口在最大的大陸和最大的大洋之間風雨飄搖,經歷著一種文明拉鋸,一直在夾縫當中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城市氣質不易捕捉。直到拍攝前幾天,忽然覺得聞到了這個城市的氣味,就跟著感覺走進去了。”  

  “1911辛亥革命發生,人們與封建王朝開始做割裂,人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在變,海口也在變,比如剪辮子。那個時候我們查到的貿易記錄是海口騎樓老街上西洋禮帽脫銷。因為大家都剪了新髮型,都很難看,所以都買帽子。1915年、1916年海口與南洋的貿易活躍起來,來自海外的僑匯非常踴躍。那兩年,海口老街一下子就‘長’出來了,很神奇。1916年海口有了自己的電廠,可以從早上六點到下午六點持續發電。到了1916年7月,海口有了第一家制冰廠,可以在24小時內生産24塊50磅的冰塊。”一個南洋風的小城繁華,通過這些真實的細節呈現了出來。

  在周垣看來,《祖宗海》一集分量最重。

  “哪有錢賺,就把船開到哪去”。三沙,是瓊海潭門漁民生計生活的搖籃,潭門人叫它“祖宗海”。蘇承芬,依靠一本祖傳《更路簿》闖蕩南海50年而未發生任何不測;伍書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啟南沙的第一人;麥運秀,遭受外國非法抓扣卻表現出不屈的民族大義。三個木帆船時代潭門老船長的命運,與二百多萬平方公里的海疆聯繫在一起。

  “讓人最放不下的是麥運秀。他是當時潭門鎮漁民中唯一一個讀書讀到高中的,自己能寫詩。1995年,他掙了一些錢,貸款買了新船,興致勃勃去了南沙。”

  那年3月25日,麥運秀和另外三艘瓊海漁船在南沙作業時遭到菲律賓當局的非法扣押,包括他在內的62名中國漁民遭到非法逮捕。在隨後的十個月裏,菲律賓法院以所謂“非法入境罪”對我船員進行審訊。麥運秀拒絕簽字承認闖入菲律賓領海,經歷了將近一個月的牢獄之災。最後他被國家接回來,但就一直沒有能力再購船出海了。

  “那樣的時候,他是怎麼思索國家的問題,怎麼把自己的命運跟國家聯繫在一起的?!那一趟他連船帶貨被菲律賓扣押了一百多萬元人民幣,如果簽了字,就能全帶回來。”周垣對這樣一個鏡頭不能忘懷,鏡頭裏麥運秀摸著因生活窘困過早離世妻子的墓碑説,“賣國家的領海,這事我不幹!”

  周垣感慨:“你會覺得這些老船長,他們就是南海的脊梁。”

  在中新網的採訪間,周導留下的墨寶曰“沉浸其中”。“片子播出了,我對海南的了解好像剛剛開始。有別於中原文化獨特而多元的海南文化,是海南自信的底蘊,希望未來看到更加自在、自覺的海南本土文化表述。”(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