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春節催生恐歸族 專家:卸下心理包袱,尊重年文化

時間:2014年01月29日 16:08 來源:山西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回家過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但因為一些事情,讓一些人回家過年的心情總是不那麼暢順。有那麼一群人,他們可以回家,但因為各種原因不能甚至不願回家,他們被稱為恐歸族。還有一群人,他們想回家過年,但因各種原因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喪失了回家過年的權益,還拿不到國家規定的三倍工資。回家過年,走或不走,還真不是件容易決定的事……

  1、混得不好不願回家

  今年春節李東(化名)沒買到車票,不打算回家了。去年春節他也沒回家,當時告訴家裏的理由是:單位值班。父母打電話來問了很多次,李東能感覺到他們的失望,但相比之下,阻止他回家的力量似乎更為強大。

  李東是山東濰坊人,現在家鄉還保留著過年時去親戚家拜年的風俗,而李東和很多親戚都疏遠了,不少人連尊稱、名字都不知道,這些禮節讓他對回家過年心生排斥。

  然而,最讓李東感到害怕的,其實是被親戚、朋友問到:“在北京過得怎麼樣?”

  2012年大學畢業後,李東獨自來到北京闖蕩,當時立志:混不好就不回去了。時隔兩年,他換了兩份工作,寄宿在同學租的房子裏,“北漂”的艱難讓他動了回家發展的念頭,但又怕被親戚朋友問起緣由,如今進退兩難。

  去年春節,李東在一家售樓企業工作,業績不好,沒有回家過年,一個同事和他情況一樣,兩人就湊在一起過了。去年那位同事賣房得力,賺了20多萬元風風光光回家去了,而李東之後的工作幹得一直不順手。

  今年春節李東還沒想好怎麼過,如果有不回家的同學、朋友,就湊在一起過,要是約不到,他會用微信找幾個網友聊天,排解寂寞。

  2、催婚催出“恐歸症”

  在太原市上班的陳寧老家在河南,家裏的哥哥姐姐早已成家立業,30歲的她孤身一人在異鄉漂泊。結婚的事從她25歲時就被家人不斷提起,五年過去了,依然沒有進展。

  由於怕尷尬,她已經連續3年在正月初二之後才回家過年,就是為了避開難堪的大年初一。

  “在我們那邊農村,大年初一是街坊鄰居和自己家族的人互相拜年的日子,叔叔伯伯、嬸嬸伯母、堂哥堂嫂等都會到家裏,逮著自己就問個沒完。”陳寧説,最難堪的就是問自己為何快30歲了還沒有結婚。

  “説沒有合適的,他們就會勸你不要太挑剔;説工作忙,他們就會説個人的終身大事最重要,耽誤不起。”陳寧説,一方面,她認為感情是個人的事情,一般不會輕易向別人吐露;另一方面,自己獨身生活在異地,當然也想早點結婚,有個人相互關照,但現實不如願,自己也沒有辦法。

  陳寧打算今年除夕夜回家陪60多歲的父母過年。但她早做好了準備,只在家裏待到初二。

  “不是不願意留在家裏,實在是情非得已。特別是看著媽媽為我擔心,我心裏也不好過。”

  3、專家:“恐歸族”需卸下心理包袱

  對此,山西社科院人文資源研究中心主任馬志超表示,在很多人眼中,春節不僅是一個團圓的日子,也是一個展示成就的日子,人們會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是否取得新的進步上。年輕人所謂買不到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對象都是編出來的藉口而已,究其原因是因為現代社會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更加世俗化。

  “恐歸族應該學會放棄,放棄面子、虛榮、攀比心理,卸下人情消費的包袱,心平氣和地回家與家人共用天倫之樂。”馬志超説,對於外出打工、求職人員等,家人也應該減少期待、有所寬容,以理解的態度看待一個人的現狀,並給予鼓勵和信心。

  山西民俗專家趙永平表示,中國年文化是團圓、孝親,重視 “和”和“合”雙重意義。中國傳統年俗需要人來傳承,過年時的祭祖、給長輩拜年、甚至貼對聯、窗花等老傳統需要人來繼承,這些民俗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如果因為某種心理而不回家過年,不探望親人,家庭凝聚力就會削弱。他表示,如果實在不能回家過年,也要通過電話、視頻給父母、親人拜年。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