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國家語委委員李行健:説挽救漢字有點言重

時間:2014年01月27日 09:51 來源:今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3年,《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漢字類節目沒有大牌明星參與,收視率卻不亞於甚至超過《中國好聲音》、《快樂大本營》等綜藝節目,在社會上掀起了關於漢字書寫、文化傳承的熱議。有評論人士甚至認為這是“漢字復興邁出的重要一步”。

  中國人對於漢字有著複雜深厚的情結,“漢字夢”亦是“中國夢”的一個組成部分。記者近日專訪了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語文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國家語委委員,現任國家語委諮詢委員會委員李行健,談他心目中的“漢字夢”。

  國內學習母語尚缺好的平臺

  記者:《漢字聽寫大會》的熱播,掀起了又一輪漢字熱,漢字書寫危機問題也浮出水面,你怎麼看這種現象?

  李行健:説漢字危機,要挽救漢字,我覺得有點言重了。沒人要廢除漢字,只不過網路新媒體等影響,可能提筆忘字的情況比較多,不能因為寫字能力弱了就否認新技術的應用。大家對漢字是熱愛的,渴望學習的。《漢字聽寫大會》嚴格上講並不是很完美,只能説明群眾很希望學習和掌握漢字,另外説明過去我們沒找到一個很好的辦法來促進群眾學習母語,缺乏學習平臺和措施。

  記者:《漢字聽寫大會》播出後,全國各地學校都有仿傚,掀起了一股漢字書寫比賽熱。你認為這種方式本身有哪些需要改進的部分?

  李行健:漢字叫音節語素文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不能光看形,最本質的是音和義,光是聽寫有很多局限,還應該加強對音的辨析。

  還有生僻字,被人強調過多,就會導致選手走偏,這也是一種傾向性,不注意常用字和基礎知識,而是把重點放在很生僻的字上。參賽的人都是青少年,今後是否應該擴大參賽面?因為提筆忘字的有很多成年人。學生的節目,成年人為什麼願意看,因為成年人提筆忘字的現象也嚴重。

  記者:過去我們一直沒有為學習母語創造一個好的平臺嗎?

  李行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了每個公民有學習自己語言的權利和義務,所以要創造學習條件,《漢字聽寫大會》實現了這種願望。這個節目開始倉促上陣,央視沒想到會這麼受歡迎,語委也有些意外。以前很多東西推不動,現在這麼多群眾關注,激發了群眾學習自己文字和語言的熱情。

  2013年國務院發佈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是加強統一規範使用漢字的一個有力措施。高考語文加分至180分,外語降分,這是一個信號,我們要重視母語學習,國家有關部門還在研製漢語能力測試的問題。這三件事是今年我們加強漢字學習的最重要的“三部曲”。 母語對一個人和一個國家太重要了,如果我們沒有普通話作為全國通用的交際語言,我們國家就不會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語言是文化發展傳承下去的載體,是民族的標誌和靈魂。

  記者:教育部曾在2011年開始在上海、江蘇、雲南和內蒙古等地試點一項針對國人的漢語水準測試(HNC),此前,HNC已在北京、湖南等地開展多次試測。漢語能力測試考查聽、説、讀、寫四方面的綜合能力,類似于英語四六級考試。將來,一些職業可能會將該考試結果作為職業標準。也有專家認為“標準化”失去的是文化多樣性,你怎麼看這樣考試製度的嘗試?

  李行健:因為語言和文化的關係是載體和被載內容的關係,就如裝水的杯子可以換,但杯子裏的水並不因此而改變。考試標準化以及語言規範化不會影響文化多樣性,各行各業都有標準,都要規範,這是事物更好發展的要求。

  簡化漢字沒有錯,臺灣也曾想搞簡化

  記者:百餘年來,國人對漢字的感情可謂百味雜陳。新文化運動時期,對傳統文化批判的矛頭尖銳,據説魯迅甚至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新中國成立後的漢字簡化運動,既為提高識字率帶來了方便,也造成了對傳統文化一定程度上的疏離;改革開放後,越來越多的舶來詞進入到漢語的日常使用中,文字和文化的粗俗和痞氣也隨著網路文化而增加。

  李行健:有學者考證,實際上魯迅沒説過那樣偏激的話。新文化運動以前,漢字傳承以《康熙字典》為規範。新文化運動有一個誤導,拼音文字的國家也有文盲,文盲的産生不是文字的問題,是社會制度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推行簡化字,有人説漢字的衰敗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其實漢字的簡化是隨著漢字的産生和使用那天就開始的,因為漢字畢竟是書寫工具,使用越簡便又能表達意思越好,從甲骨文到金文,從篆書到隸書,再到楷書,漢字一直都在簡化,只是要看簡化得合理不合理。新中國成立之初推行簡化漢字的做法是合理的,首先這些字都是古已有之,第二是順應了社會的發展需要。

  臺灣用簡化字也是為了簡便。臺灣有一個《標準行書範本》,30%都是簡化字,跟大陸一樣的。其實,蔣介石曾兩次推廣簡化字。國民黨政府在1935年8月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收簡體字324個。同時,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出了各省市教育行政機構推行簡體字的辦法。但還未推行,即遭保守人士反對,隨即在“暫緩推行”的口號中夭折。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1951年又提出要搞簡體字。1953年羅家倫積極主張簡化字,蔣介石也説“簡體字之提倡,甚為必要”。但又因保守人士反對而終止,實際成為歷史上推行簡化字的鬧劇。

  何為“漢字復興”

  記者:漢字的簡化一直都存在,那麼現在喊得如此強烈的漢字復興口號你覺得我們該復興什麼?

  李行健:這是個模糊的口號。第一,漢字沒有到危亡的程度,去復興什麼、挽救什麼呢?有的人叫的復興漢字可能就是恢復繁體字,認為繁體字裏蘊含有傳統文化。漢字從甲骨文到現在,經過多少次簡化了,傳統文化不是還存在嗎。如果是復興消亡的東西,難道要恢復甲骨文嗎?

  記者:另一種有關漢字復興的認識,其實就是通過中國國力的增強使漢字文化有更大的國際影響力。漢語是聯合國規定的6種工作語言之一,也是當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但是當下漢語無論從使用範圍、國際聲望還是經濟實力來看,在世界上還算不上是很強勢的語言。漢語是否有成為國際強勢語言的潛能?

  李行健:語言的影響力關鍵是看國家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現在學漢語的為什麼多呢?是因為中國整體實力上去了,外國人要和中國人做生意,用中文交流更方便。因此,漢語有成為世界強勢語言的潛能,隨著國家實力的上升,漢語影響力將會迅速擴大。

  “繁簡由之”,讓人民來選擇

  記者:你長期從事語言文字規範工作,研究漢字和漢語,特別是近些年主編了《兩岸常用詞典》,經常與臺灣研究漢字的學者接觸,了解兩岸繁體字和簡化字互相影響的情況。你心中的漢字夢是什麼樣子?

  李行健:我的“漢字夢”就是兩岸“書同文”。現在兩岸的漢字以及海外華僑用的漢字,有繁體和簡體的區別,實際上我們大量用的還都是共同的傳承字,簡化字只有490多個,類推的字不能算成真正的簡化字。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我們要做好和平統一的各項工作,在文化上要打好兩岸長期和平發展的思想基礎、文化基礎等。我們兩岸的文字統一也是和平統一的一個有利條件。我的漢字夢就是兩岸再次實現書同文,秦始皇統一六國實現書同文的作用太大了,在資訊化的新時代,希望能夠再次書同文。

  這種情況也得到了多方人士的重視,2013年11月在澳門兩岸四地的學者專門召開了討論會,那個討論盛況空前。大家討論能夠採取什麼手段達到兩岸書同文,兩岸書同文了,全世界華人自然就書同文了。

  當時提出的措施就是先在觀念上“繁簡由之”,繁體字簡化字在允許的範圍內隨便你用。這個口號20多年前就有學者提出來過,但那時候不可能實現,那時人的思想認識沒到這種程度。兩岸都用自己的規範標準,不能溝通。現在提這個口號,大家明顯認識到了可以實際推進並逐步達到目標。

  我們的名勝古跡、老字號、姓氏等都有繁體字,大陸居民認識繁體字的機會很多,臺灣用繁體字,但他們手寫用簡化字很多,比如“臺灣”兩字,手寫就用簡化字。這種趨勢,使兩方面互相認識對方的字,實行繁簡由之的話,逐步地大家就融入到一起去了。

  通過這樣一個過程,老百姓自然就會選擇哪個好,在這個基礎上,政府再來徵求意見就好定了。比如哪一個簡化字簡化得不合理,但我相信兩岸同胞絕大多數會接受簡化字。愛好書法的仍然可以寫繁體字,這樣就會形成一種狀態,繁體字和簡化字同時存在。我們就提出“一文兩體”的觀點,即同一種文字兩種不同的形體,可以互相看作異體字。這也是現在兩岸客觀存在的事實。我把你作為異體字,在有的場合可以用,不是把你淘汰了。

  真正達到書同文的境地,到那一天,對我們國家的和平統一,對我們民族的團結,民族的認同感,增強我們國家的軟實力,團結世界上的海外華人華僑都是很有利的措施,也是我們向世界傳播漢語更有利的條件。我認為這一天會到來,語言是工具,工具怎麼對民族、對兩岸的同胞有利,我們就怎麼用。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