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紀錄片“一城一味”央視開播 被稱“舌尖”姊妹篇

時間:2014年01月27日 09:41 來源:揚州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繼《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之後,又一檔大型美食系列紀錄片《一城一味》來揚拍攝。昨晚10點,揚州早茶、鹽水鵝、大閘蟹等揚州美味,與10月的揚州秋色一同亮相央視,通過臺灣法餐大廚的視角,向人們展示了刀工和火候裏透出的氣質韻味,用簡潔明快的節奏體驗揚州人的慢生活。

  預告片出爐

  30秒展現揚州美味和美景

  昨天下午2:09,央視大型美食系列紀錄片《一城一味》官方微博上,《一城一味》之揚州篇的預告片終於出爐。

  黃中帶綠的銀杏葉子、臺灣法餐大廚任全濰逛菜場、冶春早茶、翡翠燒賣、盧氏鹽商家宴、街頭老鵝攤啃鵝翅、盆景師做菜、尋常人家的廚房裏做手工魚圓、芡實炒河蝦仁、八寶葫蘆鴨、大廚迎賓館做菜感悟揚州味道……昨天下午推出的預告片僅有30秒鐘,但處處體現出金秋時節揚州的美味和美景。

  該紀錄片揚州分集的編導黃光涵介紹,《一城一味》之揚州篇首先展示的是揚州秋季的時令美食,而淮揚菜本身注重刀工、火候,這是因為淮揚菜的精緻出自鹽商家宴,同時也能體現出揚州人講究吃的歷史緣由。

  連線美食嚮導

  以找尋揚州時令食材為主

  隨後,記者連線《一城一味》之揚州篇的美食嚮導迎賓館廚師長陳萬慶了解到,《一城一味》在揚州的拍攝行程非常緊,拍攝的內容也非常豐富。

  “在迎賓館的遊船上吃我做的陽春面,這是因為當時‘中國十大名面’正火,沒有揚州的陽春面,我覺得特別可惜,怎麼也得拿出來給客人嘗嘗。”陳萬慶介紹,加之揚州民間本來就有“送客的餃子迎客的面”的待客風俗,這也是對於客人的一種尊重。

  由於攝製組來揚州拍攝時,正是金秋時節,陳萬慶首先推薦了揚州地産的時令食材,比如慈姑、芋頭、雞頭米、大閘蟹、老鵝等。為此,陳萬慶帶著攝製組去了石塔菜場、老鵝攤、高郵天歌鵝業“揚州鵝”的育種、繁育基地等,“當時是10月下旬,正是大閘蟹上市的時節,在高郵,我們還去了高郵湖湖面上的大閘蟹養殖基地,高郵水鄉盛産水生植物,在路邊拍了雞頭米。”陳萬慶介紹,整個拍攝的過程,是以找尋揚州的時令食材為主。

  為了體現揚州人為什麼從飲食到生活都這麼精緻,“我帶他們到瘦西湖盆景博物館,連去兩次,在那裏遇到了園藝大師孟廣陵和王正生。”陳萬慶説,在王正生家裏做菜也是臨時決定的。

  此外,拍攝時,盧氏鹽商的家宴、東關街、必香居等均有入鏡。陳萬慶介紹,《一城一味》每集的時間只有20多分鐘,但拍攝的素材非常豐富,“拍攝時,編導們特別注重對於食材的追根溯源,比如老鵝、大閘蟹等,還注重挖掘揚州本地特有的食材和美味。”

  20多分鐘

  徐徐展現最樸實揚州味道

  “皮包水開席,皮包水收尾。”昨晚10點,揚州美食準時亮相央視,前幾期播出時,《一城一味》以快節奏著稱,但對於揚州味道的講述節奏簡潔明快,卻仍有一種徐徐展現最樸實揚州味道。

  節目開始,介紹了來自臺灣的法餐大廚任全濰,他從沒有來過揚州,但曾在法國接受過專業西餐教育,“邀請任全濰來揚州的主要原因是,他一直渴望到大陸體驗各種美食,而他擅長的法國菜的取材與淮揚菜有很多相似之處。”《一城一味》之揚州的編導黃光涵告訴記者。

  記者留意到,整個片子中,從揚州陽春面開始,體現淮揚菜化平庸為神奇的力量。隨後,花費大篇幅介紹了揚州人熟知的老鵝攤上的鹽水鵝,以及各種時令食材。

  與鹽水鵝同樣分量的是高郵湖的湖鮮水産。“淮揚菜選料講究時令新鮮,應季蔬菜和河鮮是餐桌上的主角,這一點和法國美食不謀而和,而金秋十月,正是湖蟹肥美的時節。”黃光涵認為。

  在任全濰眼裏,揚州和法國里昂的環境和物産很相似,“小龍蝦、芡實、鴨蛋、螃蟹等都不錯。”最後,他以這些揚州秋天的時令食材為原料,做了一道法國菜給陳萬慶、孟廣陵等人品嘗。

  《一城一味》之揚州解説詞

  這是上海一家法式西餐廳,總監任全濰來自臺灣,他曾在法國接受過專業西餐教育。

  任全濰從小在臺灣眷村長大,聽街坊鄰居談論家鄉美食,一直渴望到大陸體驗各種美食,這一次他要去的是慕名已久的淮揚菜的發源地——揚州。

  揚州地處京杭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點,自漢唐以來就是富甲天下的商業中心,“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揚州的繁華與美麗,讓歷代的文人雅士和富商巨賈們神往,連皇帝也不惜舟楫勞頓,一次又一次地流連忘返。

  商業繁榮催生五行八作,揚州的手工業名聞天下,其中廚刀、剃頭刀和修腳刀被譽為“揚州三把刀”。

  送客的餃子迎客的面,為迎接遠道而來的臺灣客人,揚州名廚準備做一碗本地特色的陽春面。面是鹼面,有嚼頭,鍋是生鐵大鍋,下鍋1分鐘後撈起,這是揚州人最愛吃的家常麵食,這碗看似平淡的光面能打開臺灣名廚的胃口嗎?

  一碗暗藏玄機的陽春面啟動了任全濰的揚州美食之旅。

  陽春面的滋味還在舌尖縈繞,徐徐展開的美景已經把任全濰帶入了唐詩宋詞的意境,瘦西湖,原本是揚州城外的一條河道,明清時因鹽商們在沿岸大造園林,成為一條美不勝收的水上園林帶。

  清朝末年,因漕運衰落,揚州繁華不再,但精緻的慢生活傳統卻保持下來。揚州人喜歡到附近的茶社吃早點,如果是款待貴客,則一定要去冶春茶社,這裡的點心最豐富,揚州人稱之為早宴。

  都説煙花三月下揚州,對於美食愛好者來説,揚州一年四季都是誘人的,秋天的揚州是一部色彩交響曲,而對廚師任全濰來説,菜市場裏的色彩最動人。用當地時令食材烹飪應季美食是淮揚菜的一大特色,這和任全濰崇尚的法餐理念一致,中西兩大美食實有相通之處。

  揚州地處北緯30度附近,氣候溫和濕潤,四季食材不斷,即便是尋常百姓家,一日三餐也要應時而變。

  不過,在揚州,有一道美食不分季節,一年到頭都可以在街頭品嘗到。接近午飯鐘點,揚州的大街小巷紛紛推出了賣鹽水鵝的小攤,當地叫老鵝攤。每家老鵝攤都有固定的地點,也都有自己忠實的顧客。

  揚州人好食鹽水鵝,一天不吃就想得慌,在揚州,鹽水鵝幾乎與瘦西湖齊名。一隻鵝,幾份鹵,即使是街頭小食,製作上也絕不馬虎。

  作為一名經常以鵝入菜的法餐廚師,任全濰對鵝自然有特殊的興趣,為了探究揚州老鵝的美味秘密,他來到了城外的養鵝場。

  揚州水網密布,大片的湖泊和水塘為養殖家禽提供了天然的基地。揚州人認為鵝食草,是健康食品。

  製作老鵝都是在深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味道新鮮。現殺現做,然後下入柴鍋燉煮,鍋裏有老湯老鹵。每家鹽水鵝的老鹵都有自己獨特的配方。製作鹽水鵝最繁瑣耗時的環節是手工拔毛。鹽水鵝是揚州街頭美食的絕對主角,也是揚州人酒席上不可缺少的一個配角。

  揚州是淮揚菜的中心和發源地,而正宗的淮揚菜往往又在民間,今天任全濰要去拜訪兩位做盆景的揚州人,品嘗他們的拿手好菜。孟廣陵和王正生,是兩位癡迷盆景藝術的朋友,盆景和美食一樣,都是揚州繁華歷史的見證,明清時期,官僚、鹽商在此廣築園林,大興盆景,催生了雄健與柔美相容的揚派盆景藝術。

  這是王正生的家,女主人正在為兩位男主廚擇菜,水芹菜、安豆苗,是本地的應季蔬菜,一條大黑魚,是今天的主菜。

  分檔、切片、斬茸,每道工序都是手工。

  一輩子靠手藝為生的孟廣陵堅信,手工做出來的才好吃。

  魚頭燒湯,當地也稱之為“將軍過橋”,魚片炒菜,魚茸做魚圓,一魚三吃,吃的是一種精打細算的生活態度。而魚圓的製作考驗的是耐心和悟性。

  攪拌的次數、配比與火候,都會影響魚圓的口味和韌度。做菜和做盆景,對揚州人來説是一回事,都需要傾注很多心思。

  這令人驚嘆的一道道盤中美景不是出自什麼工藝大師,而是揚州廚師的烹飪作品,在這裡,美食已不僅是用來滿足食欲,而是可以用來觀賞的藝術,這個廚藝交流會讓臺灣廚師任全濰感到興奮和一絲壓力,他已經在構思自己此行的創意菜了。

  揚州自古文人薈萃,這裡的廚師也受到文化氛圍的熏陶,精通廚藝之外,還修煉書法繪畫。

  揚州美食的興盛,跟揚州鹽商的歷史息息相關,舊時鹽商雖然富甲天下,礙于地位,卻不敢張揚,於是美食就成為炫富的一種方式。幾乎每個鹽商家裏都有一等好廚子,每個好廚子都有一手絕活。八寶葫蘆鴨就是過去鹽商家宴裏的一道名菜,借葫蘆的形狀,取福祿的諧音,名字講究,製作過程也極盡複雜,首先要將整只鴨子脫骨,這道工序非常考驗廚師的刀工技藝。將芡實、香菇、冬筍、火腿、蓮子等準備好的八寶上火炒制,再配上糯米,將備好的八寶餡料塞入鴨子腹中,再用麻繩在鴨嘴下端和腰部紮緊,塑成葫蘆形狀,再經蒸制燒制,最後還要保證品相完整,這是一道考驗刀工與火候的傳統菜品。

  “揚州好,調鼎集佳宴。”任全濰踏進了揚州最氣派的鹽商大宅。

  除了軟糯的八寶鴨,桌上還有芡實和藥芹等清新爽口的時令蔬菜。

  因為工作繁忙,任全濰幾乎沒有在大陸旅行過,這次揚州之行就像一次美食的“尋根”之旅,在他的舌尖留下了綿綿不絕的回味,也在他的心靈留下了徘徊不去的回憶。品嘗過揚州的豐盛早宴、老揚州的精緻家常菜、最大眾的街頭美味和最講究的鹽商家宴,任全濰將怎樣回饋深諳美食之道的揚州人?

  他來到揚州郊外的高郵湖,親自挑選品質上乘的湖鮮水産,淮揚菜選料講究時令新鮮,應季蔬菜和河鮮是餐桌上的主角,這一點和法國美食不謀而合,而金秋十月,正是湖蟹肥美的時節。

  小龍蝦、芡實、鴨蛋,螃蟹都是本地的特色水産,在任全濰眼裏,揚州和法國里昂的環境和物産很相似。

  白蘭地,法餐必備的調味品,刀工、吊湯,法餐裏常用的烹調手段,品味過淮揚菜的精緻講究,任全濰的創意菜也絕不敢馬虎,單是主菜所用的餡料,就大有玄機,混合了小龍蝦與河蝦湖蟹的肉,再嵌入蟹黃和鹹蛋黃調製的餡心。看似簡單的兩道菜,卻忙碌了整整一天。只是,他中西合璧的成果能否滿足這些老揚州挑剔的舌尖?

  夜色闌珊,揚州人一天的慢生活進入了尾聲,只有享受過美食和沐浴,才算真正到過揚州。

  記者 屠明娟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