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中國雨人”周瑋遭質疑持續發酵 聚焦三大爭議點

時間:2014年01月26日 09:40 來源:江蘇衛視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1月25日電(上官雲) 曾被央視《走近科學》欄目鑒定為“智障”的山西小夥子周瑋,近日現身《最強大腦》,展示出超強的心算能力,他也因此走紅。然而不久後,網友便提出疑問,認為周瑋的心算能力可憑後天訓練習得,並進而質疑節目的真實性,方舟子也對質疑也表示認同。江蘇衛視隨即作出回應,表示不存在造假問題。隨著爭論的升級,圍繞《最強大腦》的三大爭議點浮出水面。

  爭議一:“中國雨人”周瑋並非“智障天才” ?

  回應:非死記硬背

  江蘇衛視近期推出的科學真人秀《最強大腦》引發關注。該節目每集制定主題,邀音樂、體育、記憶等高手挑戰,並以科學方式分析高手能力。1月17日登場的選手周瑋兒時曾因驚嚇變為“傻子”,上到五年級便輟學。但他在現場以心算16位數開14次方,因結果準確獲得滿分,引得觀眾讚嘆,並被稱為“中國雨人”。

  但隨後有網友提出了質疑,認為此類計算可通過後天強化訓練習得。素有“打假鬥士”之稱的方舟子也表示,16位數字開14次方取整數結果,靠記就行。方舟子在微博發佈華羅庚在上個世紀80年代所寫的科普文章,分析所謂的“計算天才”其實是用了一些技巧,並不神秘。

  同時網友們也開始研究關於多位數、高開方的速算秘訣,多數人的觀點都與方舟子的相同,認為多位數、高開方的計算難點在於能否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方舟子亦給出“簡易”驗證法:“對16位數不要開14次方取整數(只有3個結果)或一位小數(只有20多個結果),多取兩位數,或只開三次、四次方,即可驗證他是真正在計算還是靠取巧。”

  針對方舟子對周瑋的質疑,《最強大腦》的評委魏坤琳公佈了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對周瑋的初步檢測後的報告要點:一、周瑋不是死記硬背;二、進行複雜計算時,他的大腦有異常人表現。

  爭議2:評委魏坤琳非“專家”?

  回應:科學家團隊來自3大心理學系

  對周瑋是否“智障天才”的質疑尚未平息,魏坤琳又遭到方舟子的質疑。魏坤琳是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但方舟子卻對魏坤琳的專業表示懷疑,稱其在北京體育大學畢業,後在美國學的是運動控制和運動康復,和大腦認知沒有半分錢關係。他還炮轟魏坤琳並非“專家”,就是“體育老師”,諷刺其為商業推廣的一部分。

  江蘇衛視總編室品牌推廣主管劉宇哲在微博上回應質疑,稱“二貨又開始質疑魏坤琳,説他是學體育的,和大腦認知沒有半分錢關係,節目組找來偽專家蒙全國人民。這是對北大心理學系的挑戰嗎,而且Dr。魏不是一個人,最強大腦幕後的科學家團隊主力來自北大、北師大、復旦三大心理學系,包括劉嘉這樣的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呵呵。”

  爭議3:“腦電波測試”是偽科學 ?

  回應:會對選手嚴謹甄別

  針對節目組稱為周瑋做過“腦電波”測試的説法,方舟子也提出了疑問:“腦電波還能測這個?查了一下,發現是山西中醫研究所一個研究員發明的‘腦象圖技術’,號稱能測出孩子的腦區優勢和劣勢、智慧特徵、個性特徵、思維方式,還能據此幫人選職業呢。其實就是騙人的偽科學。”

  方舟子又貼出2009年央視《走進科學》欄目對周瑋的報道。在這期節目中,周瑋算加法都要花一到三分鐘,在剛接觸開平方計算時速度很慢,但幾年後便可以計算多位數、高開方的題目。當時,《走進科學》請來的專家認為周瑋並非天才,是後天訓練的結果。

  方舟子由此質疑“為什麼過了幾年,上江蘇衛視,突然玩起‘16位開14次方’這種嚇唬人的騙術呢?那當然也是有人培訓他的了”。他直言《最強大腦》是“智障”節目。

  江蘇衛視總編辦負責人劉原對此作出回應,稱《最強大腦》是個負責任的科學節目,對選手會進行嚴謹的鑒別,既沒造神更沒造假。節目的目的是通過科學知識喚回大眾對科學的認知,挖掘科學潛能。劉原更表示爭議是好事,可以讓科學越辯越明。

  媒體建議修改打分機制

  隨著爭議的擴大,公眾的看法日趨客觀理性。登載在《新京報》上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欺騙觀眾的評價源於《最強大腦》宣傳口號,“我不是歌手,不唱最強音,我是最強大腦!”雖未提及一些人的“超能力”為天生,但節目中卻不斷傳遞“展示的就是天才大腦”的資訊。

  文章表示,據調查,節目製作內幕表明,“最強大腦”是訓練出來的:目前參與節目的11位選手中有5位曾在商業培訓機構“新思維教育”接受過“記憶術”訓練。可節目組卻向外宣示,參與者技能具有多項目挑戰的遷移性,以證明是腦力天賦。與其説是“最強大腦”,不如説是訓練大腦。通過訓練提升大腦潛能,是好事。但若不據實以告,或會引起觀眾反感。節目以科學的名目促進傳播,最終或不符合科學本身嚴肅的普及模式。

  《資訊時報》亦刊載文章指出,《最強大腦》吸引人的核心因素是公眾對智力的天然崇拜。這個世界上是否有天才未可知,但大多數人渴望天才的出現,這就是遊戲的一部分。天才的傳奇故事再加上他的超能力,便是一齣喜聞樂見的好戲。所以《最強大腦》幾位嘉賓一直在強調先天的要優於後天訓練的,然後充分滿足大家獵奇的心理,把戲做到最足。

  但人們很可能因為崇拜智商而輕視了普通人,又因為極力吹捧天才而貶低了那些真正勤奮、刻苦、腳踏實地學習和工作的人。這樣的理念容易被人利用,從而造成一種不大積極的價值觀。該文表示,獨裁並非科學精神,但《最強大腦》作為一檔宣揚科學的節目,僅設一位“科學判官”,並有權力左右選手去留,這樣的機制並不科學。因此,文章末尾建議如果有三個像“Dr。魏”這樣的科學家來做最後的定奪,或修改打分的機制,可能會更科學一些。

  有觀眾對此表示贊同,並建議多做公正測試,煽情應當有度,不能因此影響對事實的判斷。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