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楊柳青"義成永"年畫、清末上海小校場年畫展出

時間:2014年01月22日 16:03 來源:東方早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魚獻吉祥、紅蝠進寶”的清代殘版彩繪。

  “八仙上壽”,倖存的清代八仙人畫版刷印的墨線,畫面兩兩一對,從左至右分別刻了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呂洞賓,中為騎鹿壽星及一童子,然後是漢鐘離、張果老,曹國舅、鐵拐李。

  傳統中國有過年貼年畫的風俗。幾百年來,從胖娃娃抱魚,到“金雞報曉”、“五穀豐登”,再到怒目圓睜的門神、“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爺……家家戶戶將屋裏屋外貼得紅紅火火,以祈禱新年吉慶,驅兇迎祥。隨著農耕社會的迅速瓦解和民間傳統的式微,這種民間藝術不知不覺中已淡出生活。

  1月18日,上海圖書館聯合天津美術學院舉辦一場年畫精品展,展出天津楊柳青“義成永”畫店的92幅年畫珍品和上圖館藏的28幅清末民初的上海小校場年畫,以追尋中國年畫的譜係、藝術趣味與人文價值。此次展覽將持續至本月27日。

  楊柳青年畫的

  前世今生

  天津的楊柳青年畫是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被譽為中國四大民間木版年畫之首。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曾寫詩曰:“楊柳青青似畫中,家家繡女竟衣紅。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楊柳青年畫最突出的技法在於“半印半繪”,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紙上,再用彩筆填繪。既有版畫的刀法韻味,又有繪畫的筆觸色調。它始於明代萬曆年間,盛行于清代中葉,當時每年要賣出二千萬份以上,行銷于華北和東北,遠至西北的新疆各地,僅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産的成品就達百萬幅,楊柳青鎮附近的“南鄉三十六村”,更是“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

  “義成永”畫店便是在南鄉這片土地上興起並傳承至今的重要年畫作坊。2011年上半年,中國民協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對即將被城鎮化浪潮吞沒的“南鄉三十六村”,進行“臨終搶救”的調查與存錄。南趙莊的“義成永”畫店就是馮驥才進行文化搶救的兩個重點對象中的一個。

  “義成永”畫店第八代傳人楊鵬告訴早報記者,楊家在清光緒年間開設的“義成永”畫鋪,曾名噪南鄉,雇工二十人,一人一天刷印一千張“畫坯子”,北京城門上貼的八尺巨型門神就出自楊家。

  此次共展出92幅“義成永”畫店的年畫,包括56幅墨線、36幅彩繪,其畫版大都雕刻于清代。其中年代最久遠的是一對仕女娃娃圖,兩幅年畫各縱80釐米、橫46釐米,左幅年畫上一婀娜婦人左手持釣魚竿,右手捧鯉魚,一童子以扇子逗引蝴蝶,憨態可掬;右幅年畫上的婦人一手持花鋤,一手托花籃,一童子手牽係蜻蜓尾翼的長線,做歡騰狀。

  92幅年畫分為門神門畫、仕女娃娃、吉祥喜慶、戲曲故事、祭祀神像五大類別,其中也有《自動車》、《聽話匣》這種表現當時新興事物的年畫。天津美術學院美術史論係姜彥文老師説,世人一提起楊柳青年畫,似乎只剩下“娃娃抱魚”的刻板印象,其實楊柳青年畫的內涵非常豐富,涵蓋了吉祥年畫、門神年畫、戲曲故事、祭祀神像等各類題材。既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説、戲曲人物、山水花鳥為題材,也有與現實生活密切關聯的人情風俗題材,如《莊稼忙》、《慶賞元宵》、《秋江晚渡》、《攜壹南村訪舊識》、《新年多吉慶、闔家樂安然》、《漁婦》等。有時事新聞性質的《女子求學》、《文明娶親》、《京城老百姓搶當鋪》等年畫,更是具有珍貴史料價值。

  除年畫之外,此次展覽還展出了10塊歷經劫難倖存的老畫版,“義成永”相關書籍和民初分家簿等文獻。楊鵬現場演示年畫印製過程,吸引了不少參觀展覽的觀眾。

  100余塊

  流失50多年的畫版

  印製楊柳青年畫最為關鍵的就是畫版。楊家祖上傳下來的古版曾堆滿了三間屋,但進入20世紀後,經歷多次戰亂的衝擊,尤其是解放後遭遇破四舊等運動,這些畫版絕大部分被損毀或抄走了。昔日印巨幅門神的大畫版被拿到海河工地做跳板使用。

  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畫版被楊鵬的爺爺楊立仁偷偷地藏在家裏,或是埋在地下。2011年3月,“南鄉三十六村”面臨拆遷,馮驥才組織挖掘工作,發現埋在地底下的那些畫版都變成碎末了。楊柳青的畫版採用專門的杜梨木製成。杜梨木非常適於雕刻,但就是容易受潮。

  楊家人開始找尋當年四處藏匿的畫版。他們找到的第一塊畫版是清乾隆年間的八仙人版。當年,楊立仁把它的一面刨平,當櫃門用,才倖存下來。楊立仁的二哥楊立德更是將70多塊老版藏在新蓋廁所的屋頂。還有幾套“灶王”和“增福財神”、“小天地”、“天地全神”老版,是被楊立仁藏在灶臺後,才躲過劫難,留存到今天……從2011年春節至今,整個楊氏家族共找出100余塊清代老版,其中完整的有70多塊。

  老畫版僅存無多,傳統年畫本身也瀕危將亡。不單是由於現代印刷技術的衝擊,更因為滋養年畫這種民間藝術的農耕社會正在迅速瓦解,鄉村文明在城市和工業文明的強勢侵蝕之下分崩離析了。比如那幾套“灶王”雖留存下來了,但楊立仁也只是揮刷使墨過過手癮,每種印一百張送人,因為隨著祭灶風俗的式微,“灶王”也不好賣了。

  農耕時代年畫藝人手中的畫藝是代代相傳,如今還畫年畫的年輕人卻相當少。目前整個楊家,除了楊鵬還在從事年畫印製之外,其他人都已經另謀生路。而南鄉——這個著名的年畫之鄉,現在還印製年畫的,除了楊家,也只有宮莊子村78歲的王學勤仍半印半繪“缸魚”年俗畫。就在幾天前,房莊子村有名的精於手繪神像的房蔭楓老人去世了。

  2011年,當“南鄉三十六村”即將拆遷的消息傳來時,馮驥才剛剛結束中國木版年畫的普查工作,本以為可以喘一口氣,因為“經過十年的搶救與保護,其生態得以穩定維護”,轉眼間卻再陷危機,而且遠比十年前嚴重,因為隨著城鎮化、工業化浪潮的席捲,原來的生活習俗、民俗文化及相關的歷史記憶都將失去依附,就像儒學在科舉制度廢除之後變成遊魂一樣,年畫也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迅速消逝,它只能在圖書館、博物館與人們相逢,本身就充滿了反諷的意味。

  在《一個古畫鄉的臨終搶救》中,馮驥才這樣描述自己對南鄉這個即將被夷為平地的畫鄉的心情:“那一刻我心裏在流淚。”

  年畫是歷史的縮影

  此次展覽,也展出了上圖館藏的28幅上海小校場年畫。一幅幅畫面略顯陳舊,色彩卻依然光鮮的清末民初年畫,內容涉及“闔家歡慶”、“新年吉祥”、“童子遊戲”、“農家人的祈盼”、“新婚祈子”等八大主題。

  上海圖書館館員、《中國木版年畫整合·上海小校場卷》副主編嚴潔瓊介紹説,小校場年畫是人們了解上海民情風俗、西風東漸的一個重要窗口。一幅《蠶花茂盛》描繪了從養蠶到收繭的整個過程,一片繁忙豐收的景象,讓觀者對那時的蠶農生活有了直觀感受。《春蠶勝意》則細緻刻畫了蠶農心中敬若神明的蠶花娘娘——一妙齡少女騎在馬上,身後錦旗飄蕩,反映了江南養蠶風俗。而《華英月份牌》畫面上方是清代光緒皇帝,下方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中間的年曆還標出“禮拜日”,是上海開埠後西方文化進入中國的一個例證。《寓滬西紳商點燈慶太平》畫的是清末上海市民與外商共慶通商、歡度元宵的情景,彩旗飄揚,鑼鼓喧天,舞龍飛騰,則是外國人入鄉隨俗的例證。

  木版年畫是上海圖書館重要的特色收藏。上圖現藏年畫約4800幅,大部分是清末民初的作品,包括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安徽蕪湖等産地的年畫,其中尤以上海小校場年畫為特色。據《中國木版年畫整合·上海小校場卷》主編、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張偉介紹,上海小校場年畫的全部存世量僅千幅左右,上圖藏有300余幅,是目前國內外小校場年畫數量最多的一項收藏。

  小校場年畫的源頭可追溯至蘇州桃花塢年畫。1860年太平軍攻陷蘇州後,大批逃往上海的蘇州年畫藝人,在城隍廟西小校場一帶(今黃浦區舊校場路)落戶紮根,與此地年畫商融合互補,形成小校場“年畫街”,在晚清期間成為繼桃花塢之後江南一帶最大的年畫生産基地和貿易市場,創造了中國木版年畫史上最後一段輝煌歷史。光緒末年有人撰竹枝詞描寫年畫銷售的場景:“密排爭戰畫圖張,鞍馬刀槍各逞強。引得遊人多注目,買歸數紙慰兒郎。”

  張偉説,除生産傳統題材的年畫外,小校場的年畫店舖還聘請上海地區的文人畫家如周慕橋、何吟梅、張志瀛、田子琳、沈心田等,創作反映上海租界生活和洋場風俗的年畫,並及時反映新聞事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海派風格。比如《寓滬西紳商點燈慶太平》、《海上第一名園》、《新出夷場十景》、《上海新造鐵路火輪車開往吳淞》等表現都市新興奇觀勝景的年畫,展現了上海開埠後的社會風貌。而《劉軍剋復宣泰大獲全勝圖》、《各國欽差會同李傅相議和圖》、《上海通商慶賀總統萬歲》等年畫,從不同的側面記錄了重大歷史事件。還有一類“市井各業”的年畫,則再現了修馬桶、炒糖炒栗子、賣成衣、賣水、修電燈、接電話線、拉人力車等上海灘新、老行業混雜交融新陳代謝的風貌。

  這些年畫充滿生活氣息,表徵時代變遷,迎合了新興市民階層的需要,當時廣受歡迎。再繁華的景觀也有落寞的時刻,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上海小校場年畫現在是中國傳統木版年畫各産地作品中存世量最少的,大都湮沒在歷史塵埃之中了。

  記者 田波瀾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