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和世存典,亂世毀典,末世忘典。”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先生對典籍命運與民族變遷之間關係的描述。近日,《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出版,正印證了這一觀點。這套珍貴典籍重獲新生,不僅是古籍出版領域的一項重大成果,更是民族文明傳承的有效途徑。其中,典籍重新出版也牽扯出一段讓人心酸的民族血淚史,更讓今人看到了中國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內,重新出版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擺滿了十幾平方米的桌子,1000冊的大部頭典籍內印製的是民族的文化精髓。“原國立北平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甲庫善本藏書,上承清內閣大庫、翰林院、國子監南學和南北藏書家的藏書精華,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獻價值。1931年,本館專辟甲庫庋藏宋金元明善本,以藏品精、數量大冠于全國。”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告訴記者。
“九一八”後,東北淪陷,華北危急,為使國寶免遭戰火荼毒,國立北平圖書館將甲庫善本轉移上海租界。可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軍時常進入上海租界搜查劫掠,這些善本的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時任圖書館館長袁同禮通過時任駐美大使胡適與美國政府斡旋,協商將存滬善本寄存美國國會圖書館,並得到同意。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國立北平圖書館遴選出102箱共2954種20970冊善本,由駐滬辦事處主任錢存訓分批通關上船,運抵美國國會圖書館,使這批珍貴古籍化險為夷,免遭日軍劫掠。
抗戰勝利後,這批運美善本又轉運臺灣,現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至今,這批善本與國家圖書館分離已長達70餘年,僅靠美國國會圖書館拍攝的一套縮微膠捲供讀者閱覽。
2010年7月,在專家學者和社會大眾的呼籲下,國家圖書館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出版《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項目啟動後,得到國家出版基金1600余萬元的支援,成為國家出版基金支援力度最大的古籍整理出版項目之一。國圖古籍館精心遴選版本,共收入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藏書2621種,其中美國國會圖書館20世紀40年代拍攝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縮微膠捲2600種、現藏于國家圖書館的原甲庫善本20種、存臺與存館合璧者1種。
經過國圖出版社、古籍館等部門三年的努力,這部叢書順利告竣。期間,國圖邀請古籍版本學、目錄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編纂委員會,就項目名稱、選目、編纂體例、著錄方式等多次召開編委會及專家審讀會,保證了叢書出版的學術水準和出版品質。
《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採用上下雙欄影印,精裝大十六開,全書共計1000冊,按經、史、子、集、叢部,其中包括宋刻本53種,宋抄本1種;元刻本102種;明刻本1905種,明抄本190種,明代稿本3種;清刻本32種,清抄本284種,清代稿本4種等。叢書不僅數量龐大,而且不乏存世孤本,都是極富學術研究價值的珍貴資料,具有重要文獻價值和版本價值。
“甲庫善本是中華典籍文化聚散流變、悲歡離合的縮影,典籍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始終不離,凝聚著中國人的情感、中華民族的屈辱和中華今天的崛起。”周和平表示,在搶救保護甲庫善本的歷史中,許多學者、員工都做出了巨大貢獻,甚至不惜生命危險。“從參與轉運典籍的錢存訓、王重民、徐森玉等先生那裏,特別體現出中國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以奉獻為人生的高尚情懷,是我們尤其需要記取的。”周和平説。
(記者屈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