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報刊發了《“小木匠”11年完成26萬字小說》的消息,報道了儀徵木匠蔣萬忠用11年的時間寫成了26萬字長篇小說《白羊山之戀》的消息。昨天,記者再度採訪了今年已經56歲的蔣萬忠。
木匠小說描寫知青愛情
2013年12月31日,蔣萬忠的第二部知青題材的長篇小說《白羊山之戀》在儀徵市陳集鎮大房村首發。“其實不是什麼首發式,就是我將這本新書捐給大房村的農家書屋,畢竟這里是我的衣胞之地。”蔣萬忠告訴記者。
據了解,《白羊山之戀》取材于40多年前,描寫兩對城鄉男女青年的愛情,一對是出生在地主家庭的左小強和插隊女知青高月圓;一對是赤腳醫生屠加東和第一人稱的女知青陶素梅。兩條愛情線再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戀愛方式,抨擊了當時的唯成分論,演繹出一幕由城鄉差別、社會偏見引發的悲劇。
朋友玩笑使他走文學路
蔣萬忠1958年出生在白羊山腳下的大房村,初中未畢業就學起了木工,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小木匠”,生意不斷,但他心里一直裝著一個文學夢。
剛開始創作的時候,蔣萬忠的一位朋友對他說:“你無論在哪個小報上或小雜志上發表一個“豆腐塊”文章,就送你5000元。”
蔣萬忠毫不氣餒,只當這句話是朋友對他的鼓勵。夏天,他一個人鑽進蚊帳,挑燈夜戰,一遍又一遍修改著文稿;冬天,他貓進自己的書屋,點上油燈,推敲到淩晨兩三點。
2002年1月,他的第一部小說《情祭》經過15年的打磨終于問世了。而第二部長篇小說《白羊山之戀》前後也用了10多年時間。《白羊山之戀》也正是《情祭》的姊妹篇。
“我只是一個記錄者”
“下放那年我已十歲,那天從上午就開始下著小雨,全村大人小孩一直等到燒晚飯的時候,才看見四位女知青由大隊幹部帶領著向我們村莊走來。到了村莊後她們就分給我們小餅幹……多少年過去,然而我沒有忘記她們承受的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辛酸和苦難。”蔣萬忠說,“如果創作第一部小說《情祭》是回味我對文學熱愛的話,那創作《白羊山之戀》,就是我的一個夢想,將40年前我所經歷的那段歷史和生活,還原再現給當代人們。”
“這部書不是我寫的,我只是一個歷史的記錄者。”蔣萬忠說。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