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要聞

閩臺中秋相關習俗

時間:2014年09月09日 09:54 來源:海峽之聲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秋之夜,閩臺兩地都有賞月、拜月娘的習俗。在閩臺地區,關於這方面的習俗,卻流傳一個神奇的傳説。相傳遠古時候,一共有十個太陽一齊出現在天上,曬得大地冒煙,百姓難活下去。這時有個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能開萬斤寶弓,能射巨蛇猛獸。他同情老百姓受難,用寶弓搭神箭,一氣射下九個太陽,最後一個太陽認罪求饒,后羿才息怒收弓,嚴令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從此后羿名傳天下。他娶了個妻子叫嫦娥,美麗非常,溫柔賢惠。夫妻兩人相親相愛,生活美滿。有一天,后羿遇到一個老道士。老道士欽佩后羿的神力,贈他一包不死藥。能長生不老,成仙升天。后羿把藥交給妻子,嫦娥把藥藏在床頭首飾匣裏。有個叫蓬蒙的是姦佞小人,想偷吃后羿的不死藥。八月十五,后羿出門射獵去了。天近傍晚,蓬蒙偷偷溜了進來,闖進嫦娥住室,威逼她交出那包不死之藥。嫦娥在迫不得已情況下,把不死藥全部吃下,立時,身輕如燕,衝出窗口,直上雲天,到月亮安身。

  后羿回家,不見妻子嫦娥,向侍女打聽,才知實情。他衝出門外,見天上月亮格外圓亮,他拼命朝月亮追去。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總追不到。他思念妻子,心痛欲裂,只得命侍女在院內月下襬上供桌,上面供放嫦娥最愛吃的水果,遙祭遠去的妻子。鄉親們聽説後,也都在院子裏擺上供桌水果,遙祭善良的嫦娥。自此以後,每年中秋節晚上,人們都闔家團聚,在月光下賞月,擺出豐盛的果品、月餅祭月,相延成俗,流傳至今。

  關於中秋,其實吃月餅是閩臺中秋節很重要的習俗。民諺有雲:“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甜又甜。”中秋月餅也稱“團圓餅”。月餅的由來上一期我們也有做相關介紹,不過,在閩臺卻也流傳著一個神奇的傳説,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相傳,七仙女回天宮時給董永留下一個兒子。有一年農曆八月十五,這個兒子見同村的孩子們在村頭桂花樹下鬧著玩,心裏癢癢也想去湊熱鬧。哪曉這班孩子都不理他,還罵他説:“你是個沒媽、沒教養的野小子,我們不跟你玩!”他一聽扭頭跑到村外槐樹下大哭,一邊哭一邊大喊:“媽媽呀!你在哪兒呀?快來接可憐的兒子呀!”這哭聲驚動了天神吳剛,急忙找村夫來哄他,可是哄不住,他硬是哭死哭活的要媽。吳剛心軟了,一邊給七仙女捎信,一邊悄悄拿出登雲鞋,交代他説:“你想見親媽,穿鞋圓月下。”

  董永的兒子依照囑咐,等到月亮剛露臉,趕緊在月光下穿上了登雲鞋,飛到了天宮。七仙女見親生兒子來到自己身邊,又悲又喜,又親又抱。眾姐妹也都來迎上親熱這個遠道而來的姨外甥,這個給他送蘋果、柿子、石榴,那個給他端花生、核桃……七仙女更是忙得不亦樂乎。她親手把嫦娥送的桂花蜜糖,拌上花生米、核桃仁,做成餡,按圓月的樣子,做成了香噴噴的仙餅,給兒子吃。

  這事傳到玉皇大帝耳朵裏,氣得他七竅冒火。馬上下令把吳剛罰到月宮裏去砍桂花樹,永世不得離開。又命令天兵天將脫下董永兒子的登雲鞋,打發麒麟把他馱回人間。

  董永兒子簡直做了一場夢,天宮仙境記得模模糊糊,只記得他媽做的那可口的仙餅。以後他做了官,命各州各縣百姓到八月十五這天,都來做這種餅,擺在月亮下,表示對親人的懷念,因這餅像一輪明月,所以後人就叫月餅。成為八月十五重要風俗食物。

  另外,閩臺中秋的節俗還有一種遊戲叫“觀姑仔”。皎潔的明月下,一群少女姑娘們圍坐一起玩著“觀姑仔”遊戲:小椅上放著一隻女娃娃,供上白粉、胭脂、花朵、一些果品,並唱起歌謠:“姑仔要來緊緊來,二十暗(晚),月斜西。檳榔姑,檳榔姐,搖蓮花,少年女,蓮花細,姑仔今年正三歲。三歲姑,會坐涂,四歲姐,會坐椅,姑仔咱厝清茶清果子。好花點姑插,好粉點姑抹,八月十五瞑,請阮姑仔來問聖。問要聖,問要定,問要顯靈有名聲。淺淺巾仔紅荷包,白白衫仔紅領豆(衣領),前人叫,你不聽,後人叫,拖腳做你走。”反覆唱。

  據説這一歌謠是為了紀念一位被嫂嫂虐待而死的小姑娘。稱“姑仔”或“椅仔姑”,三歲沒父母,由哥嫂撫養。哥常出門經商少回家,嫂嫂心地壞,虐待她,三餐吃冷飯殘羹。睡覺只能在灶邊。常遭嫂嫂毒打。她肚子餓,到處尋吃,不慎掉進水缸裏淹死。為了悼念這位可憐的小姑娘,每年八月十五夜,姑娘們圍坐在一起,唱歌表示哀悼。

  閩南、臺灣民眾中秋的習俗有別其他地區的還有很多。比如吃芋習俗就是一例。吃芋是中秋節閩臺民眾的傳統習俗。人們對芋頭有著特殊感情,並且擬人化地把芋頭分為芋母、芋子、芋孫,作為一種親情的象徵。於是,家家戶戶購芋頭,做芋餅、煮芋飯、蒸芋粿、烹芋湯、搗芋泥、炸芋棗……簡直可以拼成一桌芋頭全席,近乎到了沒有芋頭不成節的地步。閩南、臺灣民謠中有不少唱到芋頭的歌,有一首相當流行的《天烏烏要下雨》就唱道:“天烏烏要下雨,阿公扛鋤頭去掘芋……”

  另外,博餅是臺灣、閩南中秋節民俗遊戲,有益有趣。每年中秋節前夕,商家就擺起供博餅用的“會餅”。開始時,親友相邀一起,輪流用6個骰子擲數,誰擲到既定的吉祥之數就可分別得到該檔次的月餅。關於中秋博餅,在後面的節目中,我們還會做專門的介紹。

  可以説,中秋節在閩南兩岸同胞心目中是繼除夕、元宵節後的又一“團圓節”。以往,兩岸親人因臺灣當局設置的人為障礙所阻,半個世紀仍未能見上一面。因此,閩南民間便産生了一首以月寄相思的歌謠:十五月兒圓又圓,望月望得目瞇瞇。盼臺灣親人回返,老身望月月空圓……

  而今,兩岸已是春暖花開,在兩岸大交流大發展背景下,兩岸實現全面三通、兩岸ECFA的簽署以及大陸民眾赴臺自由行的愈加推廣;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狀元王中王大賽連續多年在閩臺輪流舉辦……在兩岸關係祥和看好的情勢下,這一切的一切,讓我們告別了以月寄相思的時代——中秋,這一兩岸人民共同的節日,所寄寓的再也不是相思,而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團圓喜慶!(海峽之聲網 江德能)

[責任編輯:普燕]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