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要聞

傳統中秋的那些模樣

時間:2014年09月01日 13:27 來源:齊魯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傳統中秋的那些模樣

“周氏兔子王”第四代傳人周秉生和他的“兔子王”作品。本報記者 唐娜 攝

  本報記者 唐娜 高倩倩

  正月十五看花燈,舊時看“兔子王”則是八月十五的重頭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月餅是絕對的奢侈品,尋常人家不敢問津,買不起月餅便用糖餅代替;拜月拜“兔子王”,就連吃個團圓飯先上水果還是先上菜,哪些菜品必上也是有講究的……下面就請跟隨記者的腳步,去瞧瞧那個離你最近,你卻不知的傳統中秋的模樣。

  中秋看“兔子王”

  就像元宵節看花燈

  最近周秉生有點忙,第五屆省文博會上,還有即將到來的中秋節,他都需要帶上幾隻泥塑長耳兔做宣傳,這種泥塑長耳兔名叫“兔子王”,以前老濟南中秋節必不可少的元素,現在被當做泉城特色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周秉生,正是“周氏兔子王”第四代傳人。

  據周秉生介紹,在“文革”前的幾百年間,每逢中秋節,濟南人的供桌上總少不了一尊神采奕奕的“兔子王”。與北京的“兔兒爺”和天津的“兔二爺”不同,濟南的“兔子王”以動為主。

  記者眼前的幾隻“兔子王”,是兔面人身,白麵紅唇,長長的耳朵與頭部之間用彈簧相連,可以自由擺動。其中一隻最大的“兔子王”為周秉生之父周景福所做,有90釐米高,身披鎧甲、背插靠旗、手執長矛,英姿颯爽。多數“兔子王”高度一般在20釐米,能自由活動,有坐虎背上的,也有站立姿勢的,雙手握一長矛狀的藥杵。中空設計的兔子王下方有聯動裝置與一繩子相連接,用手拉動繩子時兔子王的雙臂就上下做出搗藥狀,憨態可掬,惹人喜愛。

  舊時,中秋節前一週,街上就滿是賣“兔子王”的。那時,濟南做“兔子王”的得有30多家,每家的樣式都不一樣。“泉城路、西門、老東門附近都是"兔子王"出現最多的地方。”周秉生説,“正月十五看花燈,八月十五看兔子王,各種特色的"兔子王"造型吸引了市民上街觀賞。”

  家家戶戶過中秋都會買回一個“兔子王”,大小根據經濟條件來,可每年都會換新的。"兔子王"跟著月餅走,中秋節拜訪長輩,都會帶上"兔子王"。”周秉生説,如今,“兔子王”只是被當做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和中秋節沒多大關係了。

  證書、剪紙、書法……走進甸柳小區居民周秉生的家中,關於“兔子王”的物件可真不少。周秉生説,自己也沒刻意去學做“兔子王”,從小看父母做,也會幫忙,一來二去自己也就會了。從取泥到做成,一個“兔子王”需要16道工序,工序複雜、費時費力,以現在市場經濟的標準來衡量是不成比例的。為了讓傳統文化更好繼承和弘揚,周秉生在保持原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也會想方設法加入創新元素,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

  自製糖餅當月餅

  老月餅硬得“能砸狗”

  “那個時候的包裝沒有現在月餅包裝華麗,但是月餅美味卻留在記憶裏。”採訪中,濟南市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劉慶年告訴記者,月餅雖小,卻承載了十分厚重的歷史。月餅最早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因此又叫“宮餅”、“月團”。月餅始於古代麵食,三千多年前,江浙一帶已有一種簡單的面皮包糖醬餡心圓餅。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月餅寓意團圓,是從明朝開始。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闔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月餅是絕對的奢侈品,尋常人家是不敢問津的。買不起月餅,人們便用糖餅或肉餅代替。“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做月餅。”今年78歲的市民郭女士回憶道,這還是自己小時候的記憶,記得那會兒中秋節一大早,大人們起床之後,就開始忙著準備面、餡兒等材料。家境富裕的,可以做肉餡月餅,也可以做糖餡月餅。糖餡月餅裏面有冰糖、青絲、紅絲、糖餅外面有芝麻;一般人家的月餅餡就簡單一些,但月餅外面的芝麻也總是有的;家境差一點的月餅餡就只有糖了,月餅的外面也沒有芝麻。

  到上世紀60年代,大街小巷的月餅逐漸多起來,但對於很多人來説,幾分錢一塊的價格還是“太貴了”。1964年,在無錫輕工業學院的餐廳裏,劉慶年花了幾分錢買了塊月餅。“這價格趕上當時的肉錢了,每吃一口都覺得心疼,但那時候覺得太美味了。”劉慶年説。

  “當時的月餅不像現在月餅這麼軟,那會兒特別硬,有句話叫"硬得都能用來砸狗"來形容當時月餅的硬度。”劉慶年説,但也只是形容下而已,那麼貴的月餅用來填肚子都心疼。

  拜月只是女人活

  團圓飯吃法有講究

  拜月是漢民族的傳統習俗,歷史悠久。八月十五傍晚,院子裏擺上一張小桌子,寓意“多子多福”的葡萄、石榴,寓意“平平安安”的蘋果等應季水果也要擺上桌,酒杯裏倒上的白酒寄託著人們對月亮的尊重。濟南素有“男不拜月,女不辭灶”之説,所以拜月儀式多由家中婦女完成。她們一邊叩頭,一邊唸唸有詞:“八月十五月正圓,西瓜月餅敬老天。敬得老天心歡喜,一年四季保平安。”

  在濟南,拜“兔子王”也是中秋節的傳統項目。八月十五的晚上,每家每戶都會擺上“兔子王”供著,葡萄、石榴等水果是必備供品,一盤毛豆則是專供“兔子王”的。供奉完後,“兔子王”便成了孩子們最好的玩具。

  “八月十五是大節,也是團圓節,在外邊的人也都趕回家。”今年79歲的市民趙女士説,拜月的水果是團圓飯的第一道“菜”,廚房裏的菜一個一個炒熟也上桌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吃團圓飯。燉魚燉雞,再炒上幾個菜,每家每戶的飯桌上也總會看到“炸藕合”,“藕也叫連心菜,寓意好。”趙女士回憶道,那時住在大雜院裏,鄰居們也聚到一起吃飯、喝酒、划拳,“那時候過節熱鬧。”

  周秉生説,之前還流行中秋節“喝酒串門”,端著一個倒滿白酒的小酒杯到鄰居家問個好,看看常年在外的“大哥”、“二叔”回家團聚沒,互相問聲好、喝杯酒寒暄一下。

  今年78歲的鄭書文回憶道,團圓飯後,大家還會集合到一起“定收成”,到了中秋節,一年的氣候大致已成定數,不會再有大旱大澇,也便大體知道一年的糧食收穫情況了,女人拉家常,男人聊收成,孩子們則在一旁熱鬧地唱起那首古老的《月亮奶奶》歌謠:“月亮奶奶,好吃韭菜。韭菜喬辣,好吃黃瓜。黃瓜有種,好吃油餅。油餅噴香,好喝麵湯。麵湯稀爛,好吃雞蛋。雞蛋腥氣,好吃公雞。公雞有毛,好吃櫻桃。櫻桃有核兒,要吃牛犢兒。牛犢兒跑得快,拉下桌子擺上菜。你一盅、我一盅,咱倆拜個幹弟兄。”

  夜色漸濃,倦意襲來,歌謠的聲音越來越輕,孩子們睡著了,大人們也散場了,中秋節也在團圓中過去了。

[責任編輯:普燕]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